当时儿童团自编的儿歌是:“七月七,半夜整,卢沟桥上放枪声。日本首先开了炮,大炮攻击我宛城。二十九军众豪英,摩拳擦掌大刀兵,把鬼子头脚都砍掉,保家卫国当英雄。”表兄虽一时离开了小学,但他的学习并沒放弃,凭着他的聪明才智,自学着高一级的课程,只是重心放在了带领儿童团配合青抗先的工作上。当时各村的青抗先、儿童团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1939年,这一年水特别大,全村家家户户屋里进水,街上行五舱船,秋粮颗粒未收,学校也停课了。不过,由于千里堤决口水泄的快,秋天,大部分地种上了小麦。冬天,家家户户掳麦苗儿吃以度难关。春天到马棚淀挖地梨,挖野菜。地梨儿形似黑枣儿,长在地下二三尺深,表兄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天天去淀边挖地梨儿,公家以工代赈救济,全村总算度过了灾年。
日本占据县城之后逐步向乡下延伸。1939年,西龙化相距十里左右的旧城、魏庄、东良淀先后有了日本鬼子的据点、炮楼,鬼子带领汉奸经常出来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日渐活跃,人民大众的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孩子们每天傍晚集中到广场唱歌、上操;青年男女晚上上夜校,村村都建立了抗日武装武委会、游击组。游击队带领群众破路、破电线,搞得敌人不得安宁。表兄虽年龄小,但深知儿童团长责任重大。他教孩子们的儿歌是:“抗日小英雄,人小心儿红。鬼子面前不退缩,机智又英勇......”
1940年9月,这一年没有涝,高阳县在孟仲峰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高级小学,名为“高阳第一高”。招收50名学生,参加者大多是附近各村的失学学生,年岁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十四五岁。表兄和本村曹汝棋、曹乃宣一同被录取。学校离家六里地,每天早晨去晚上归,中午吃口凉饽饽,由于条件艰苦,曹乃宣去了一个月就不去了。表兄和曹汝棋不管刮风下雨,踏着泥泞坚持按时到校。

第二年又涝了,每天由家长用船接送到北龙化或南佛堂护村堤,再绕道奔学校。入冬了,淀里水开始结冰,人不能走,船不能行,困难越来越多,曹汝棋退学了。表兄仍求学心切,表大爹也关心他,支持他。经学校同意,表兄和老师们一起吃住。当时在学校吃住的学生只表兄一人。
学校师资条件还算不错,校长梁超是共产党员。教师宮雅杜、宫雅源、王茨伯、梁俊章等,大多是“七七”事变前的中学、高小教师。学校开学两个月后成立学生会,表兄被选为学生会委员。学生会主席是陈永之,年19岁,在学生中年龄最大,孟仲峰村人。委员还有郝培元、王秀莲、王素兮。几个月后,陈永之调县工作,工作积极,学习成绩突出的表兄补选为学生会主席,挑起了学习、宣传、军训,配合中心工作的重担。
1941年春节后开学时,学校又招了一个班,学生会补选新入学的王书幼为委员。两个班百余人,实行军事化管理,按照军事化的要求,成立了一个大队,三个中队,由郝培元任大队长,表兄任学生会主席兼第二中队中队长。这两年学习比较稳定,虽然也常常闹敌情,日本鬼子不断出来扫荡,但敌人出发时间多在拂晓,上午七八点钟以后,日本鬼子不出动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年轻人每天晚上收听敌人可能出发的情报。当时各村联络员白天跑岗楼傍晚送情报,如有敌情,夜间就去“爬洼”(到田间去睡觉)。第二天七八点钟无动静或鬼子变了方向,再回家吃饭干活。孟仲峰村距旧城敌人据点十多里又隔着潴龙河,学生们每天八点到校,只要日本鬼子不到河东,就基本上不影响学习。由于学校是全县唯一的一个高级班,又搞得很活跃,群众的呼声很好。所以,区里、县里每逢在孟仲峰一带召开群众大会,高级班的学生必然去参加。学生们既搞宣传又活跃会场。参加会的都是各村的青抗先、妇救会、民兵、村干部等,所以各村群众对高级班的印象很深,给了高级班很高的评价。
培英育才书壮志,
革命熔炉火纯青。
抗倭将士驱魔寇,
杀敌英雄屡建功。
(转下集)
作者简介:邓华俊 地址:河北省雄安新区,从亊教育工作,退休前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保定市作协、诗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朮研究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全国中小学优秀教改经验论文集》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