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当大任者孝子也
青海 马学忠

浩门河穿城而过的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历史文化名人荟萃,“花海鸳鸯”、“园山观花台”、“岗什卡雪峰”等现代新旅游景点驰名国内外。
门源古为羌地,隋、唐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明洪武年间驻军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从耕”,开始从事种植业,清时筑大通城,即今门源县城,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县。
如果笔者这多半生遇到的门源人中还有什么人和事值得我久久回味,门源县知名学者马如云先生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过去的十多年里,在海北州乃至青海省内,“马如云”这个名字一直不曾暗淡过,自2009年起,他像一棵常青树般扎根在门源县浩门镇南关清真寺,无论门源县其他清真寺的教长如何更迭,他始终坚守在门源县城最大的清真寺——浩门镇南关清真寺,15年如一日,遂为县内外的群众所熟悉。近年来,他的文学作品蜚声省内外,在汉文化普遍低下的教长(清真寺的宗教事务负责人)群体里,尤其在能写作的教长凤毛麟角的大背景下,他成为同侪中的翘楚,成为名符其实的中阿文化兼通者。
尽管如此,但笔者看好的不是他的学问,感兴趣的不是他朝觐荣归者的特殊身份,喜爱的不是他教长的职位,而是他在一般人还少不更事、大肆叛逆、意气用事之年,对父亲和母亲的那份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和孝顺。

继承四哥学业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在堂屋土炕一侧的羊毛毡下,经常压着一个小皮鞭,他弟兄们每当吃饭就围着一个小炕桌,但怕小皮鞭从天而降,所以从来没有一点吵闹声。后来他和五哥把小皮鞭偷偷藏起来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厉,但对爷爷毕恭毕敬,这一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早已落地生根。
1991年,新婚不久的四哥的突然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全家人沉寖在忧伤和悲哀的气氛中不能自拔,更击倒了年轻时英俊潇洒,眼里总放射着自信的光芒而从不言败的父亲和母亲,二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卧床不起。
四哥去世一个月后,失魂落魄的父亲的眼睛虽发红却突然再次焕发出炯炯有神,父亲在全家人面前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老六马如云辍学。
父亲斩钉截铁地说:“我已经培养了两个工作人,我们这么大一个家庭确实需要一个教长,本指望你品学兼优的四哥成为一名教长,但你四哥英年早逝,你要在众人面前争一口气,必须继承起你四哥的学业。”
听到此言,他心如乱麻,一遍遍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怎么会这样啊?但是父亲的口气很坚定,目光很刚毅,不容商量。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该何去何从?他当时是高中生,在年级中属于中上等学生,老师器重他,同学们看好他尊重他,况且他早有自己的梦想。
但为了父亲和母亲的满意,他只好按父亲的决定去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所有任课老师、教务处都不同意他退学,留恋他的同学们也一个劲地劝阻。没办法,他又回家准备给父亲做工作,父亲看见他没退学,大发雷霆后一病不起。他只好又去学校退学,就这样来来往往将近20天仍未能办理退学手续。
四哥去世49天后,他又去学校,一位老师拉着他的手在校园里转来转去,不甘心地说:“我要和你父亲打官司,他这是在断送孩子的前途……”
对于他父亲的决定,纵有千奇百怪的议论,但他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即使他在人生的最低谷,也没有埋怨过父亲,因为他始终坚信父亲的决定是正确的。

迎娶四嫂为妻
在父母悲痛欲绝之际,不少人前来安慰父母,更有一些看好他,认为他会成为未来教长的忠厚之人明确告诉他父母,愿意把自己的闺女无偿嫁给他们最小的儿子,但他父母一一婉言谢绝了。
四哥去世8个多月后的一天,父亲把他叫到他跟前说:“你四哥去世了,丢下了你年轻的嫂子,我看你嫂子人不错,在我们家里也习惯了,我们也了解她的脾气,她为人贤惠、善良,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儿子,再不能失去你四哥的妻子。最关键的是她对你的学业不会拉后腿,你看如何?”
他的头“嗡”的一下,顷刻间感觉这个世界的一切凝固了,也感觉父亲老糊涂了。
想一想庄邻们的冷嘲热讽,同学们的讽刺挖苦,还有封建思想的束缚……亲友的劝谏和社会贤达的开导都无济于事。这件事再次使他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次让他陷入矛盾、痛苦的漩涡当中。
他在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自信各方面不比别人差,我有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在心里不断地呐喊:“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但父母之言,不得不慎重考虑,尤其作为一个宗教界的学子,更不能无故悖逆父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当慢慢冷静下来后,他渐渐明白:父亲是过来人,他不知道父亲经过了多少人和事,但父亲的决定肯定不会错的,父亲看中的人也不会错,更重要的是父亲千方百计地为儿子以后的幸福生活着想。另外,他也绝不是嫌弃四嫂的人品和长相,
想到这,他摒弃了所有的诱惑和顾虑,毅然决然地遵从了父亲的决定,为了使父母早日安心,他快刀斩乱麻,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向四嫂求亲。
古人常说“俗眼多翳”,很难看到世间真相。
但事实证明,父亲是个例外,父亲看中的她,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女人,贤惠的女人,善良的女人,尊老爱幼的女人。
他和她结婚30多年来,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育有两子一女,其中第一胎是男孩即长子,第二胎为龙凤胎,然男孩三天后不幸夭折,女孩三岁后去世。
为此,亲友们都说:“你父亲的眼睛里有油里,深谋远虑,志向远大!”
他父亲,大名马志成。

忘亲者不能忠君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明史•列传•卷六十七》)
的确,历史反复证明,自己行为不端的人就难以要求别人行为端正,不孝顺父母的人也不能忠于君主。
1991年,是他家最哀伤的一年,更是决定他一生命运和终生大事的一年。
他在叛逆之年,以对父母诚挚的爱,以对父母绝对的信任,遵从父母之言,把自己的前程、幸福全部交予父母,而他父母的英明、睿智,使他步步平安,终于使他成为笔杆子教长,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学者型教长,并促使他忠于职守,稳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路上。
自2000年起,他服务信教群众,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如今已25年有余,其中在浩门镇南关清真寺任职长达15年之久。
马如云,乳名伊斯玛仪,网名清如真云,70后,青海省门源县阴田乡人,其作品散见于《青海省回族百年实录》、《门源县回族百年实录》、《金门源》等文学期刊。
笔者的文学爱好和写作,对于增加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毫无作用。写作对于我,纯粹是激情而为,当写作的激情突然像冰川消融一样开始在思绪里横冲直撞、汹涌泛滥,我才不由的拿起笔,讴歌我心中的平民英雄、坊间孝子。我此生所短,乃曲辞谄媚。
2024年7月6日,他的慈母又溘然长逝。至此,疼他,爱他,呵护他的双亲均已离世。
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若世间多些理智的少年,多些明白父母意图的儿女,兴许父母的黑发不会过早地成为白发。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