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题李卫东画家《哺》之佳作
作者:胡向前
萧秋将至,池荷愁谢,霜风暗劫千花。山挽纤云,风休急雨,游人极目天涯。思绪乱西霞。念近来境况,人事犹麻。信步桑园,胜他商海换年华。
安能返哺如鸦。教生前报母,尝药端茶。虽客有心,遥山阔海,何堪寄梦归家。人老越堪嗟。看烛光渐竭,安可光赊。天若无情,问谁圆夙愿些些。
以下是对这首《望海潮》的点评:
意境营造方面
- 情景交融:词的上阕通过“萧秋将至,池荷愁谢,霜风暗劫千花”等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凋零的秋景。这种秋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呈现,更是与词人的心境相融合。“思绪乱西霞”表明词人在这秋景之中,思绪也如晚霞般纷乱。下阕“人老越堪嗟。看烛光渐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岁月流逝、人生无奈的氛围,将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情感紧密交织在一起。
- 情感层次丰富:从对秋天景色的感慨,到对人事繁杂的无奈,再到对未能尽孝的愧疚以及对人生的叹息,情感层层递进。“虽客有心,遥山阔海,何堪寄梦归家”体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思念之情,而“天若无情,问谁圆夙愿些些”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对命运的质问,情感的表达富有层次感。
意象运用方面
- 自然意象传情:运用了“池荷”“霜风”“纤云”“西霞”“烛光”等自然意象。“池荷愁谢”中,荷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也暗示着时光的无情;“霜风暗劫千花”中的霜风则寓意着外界的磨难和摧残;“烛光渐竭”的烛光象征着生命的逐渐消逝,这些意象的运用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 典故意象深化主题:“安能返哺如鸦”一句运用了“乌鸦反哺”的典故,将乌鸦这一意象与孝道联系起来。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未能像乌鸦那样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愧疚之情,使主题得到了深化。
结构与行文方面
- 结构严谨:按照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结构展开。上阕对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进行了描绘,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下阕从对孝道的感慨到对人生的叹息,层层深入,最后以“天若无情,问谁圆夙愿些些”的疑问结尾,使全词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 行文流畅自然:在行文过程中,词句之间过渡自然。如“山挽纤云,风休急雨,游人极目天涯”从景物描写自然过渡到“思绪乱西霞”的心境描写;“虽客有心,遥山阔海,何堪寄梦归家”从对尽孝的渴望过渡到“人老越堪嗟”的人生感慨,使整首词读起来一气呵成。
人物刻画方面
- 心境展现细腻:通过对词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描写,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念近来境况,人事犹麻”体现出词人对生活琐事的烦恼;“安能返哺如鸦。教生前报母,尝药端茶”则表现出词人对母亲的思念和未能尽孝的愧疚,人物的情感细腻而真实。
主题表达方面
- 以孝为核心:整首词围绕“孝”这一主题展开。从对自己未能像乌鸦反哺那样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自责,到对人生短暂、难以尽孝的感慨,都体现了“孝”这一主题。同时,通过对人生无奈的叹息,也使“孝”这一主题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胡向前:生于七十年代,旅荷华商,原籍浙江文成。蓝星诗苑创始人,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终身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