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文瑞
好多年前,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字不太记得了,但其中内容仍记得大概。主人公是一个女子,为了抚养英雄的女儿,她负累受穷,背尽委屈,她不用一分钱的捐款,甚至将自己尚幼的孩子远送他乡,也坚持要把烈士的女儿留在身边亲自照料,似乎只有如此,她的心才能得到安宁,她觉得才对得住死去的同伴。
诚然,逝者已逝,但生者却因此彰显出一个普通人的伟大人格。苦难面前,决不示弱。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格、境界的魅力。最令人敬重的是,主人公并没有抱任何的个人企图,仅仅是凭着她的良心与本能,发乎自然地做合乎良心之事。是呵,良知一起,无善不可为。王阳明的良知学似乎在她的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得到了彰显。磨难中的她,生活极度困窘,本可以索赔的,她却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对罪犯妻儿的宽容。她用自己的良心谱就了一则闪烁着人性之光的诗文。人格的力量在一个平凡人的身上灿烂如斯。
由此,我想起一则故事:长征路上,一位老战士穿着单衣冻死在雪地里,行军的战士愤怒地说,把军需处长找来。旁边的人告之,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他把冬衣全给了战士。军需处长的死,将人格力量放大到极致,将人生境界升华到极致。
我以为,人格与境界的基础是良知。衡量一个人人格或境界是高尚或低下,关键看他的良知有没有生发,有没有落地?即有没有致良知?
良知于人,人人有之。悲天悯人,同情弱者,匡扶正义,弘扬正气,帮助他人,利他利人……这些品性,乃善良之本。但,随着商品经济泛滥,却渐渐成了奢侈之物,甚至成了被人诟笑之物。物质的诱力太大,为物所役的人不在少数。笔者对阳明文化有所研读,并以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核心理念为话题做过一些文化讲座,每每我喜欢举扶跌倒老人之例来说明“致良知”这一命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倡导学习雷锋,那时见到老人摔倒在地,必定会跑出好多人来帮扶之。遇上学雷锋的日子,过马路或摔倒的老人不够扶。如今的现状是,老人摔倒,很少有人敢去帮扶。为什么?怕老人讹诈。其实,讹诈人的坏老人乃极个别,而以此为理由不及时对摔倒的老人扶助、施救,则无疑是没有“致良知”的表现。
诚然,见到老人摔倒,绝大多数路人下意识地会闪现一些念头:老人摔倒,有危险,当及时扶助……这是一个人有良知的正常表现。可现实中,迟迟不见这些有良知的人真正上前去扶助老人,最多是拿起手机打110或120电话,或者先找到一个人作证,用手机拍下扶助的过程来,才敢放心去施救。这种人有良知心,但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仍是没有致良知也。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去扶救?这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困惑所有路人的一个问题。记得一个老朋友有感于世人的见死不救,愤然将微信名改为“扶起摔倒老人”,以表达自己的态度。
真正致良知的人,是见到摔倒的老人,内心不会有一丝的考虑,而是直接向前扶助之。这种忘我之举,才是大义之举,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有良知心而无义举的人,或有良知心但需要考虑周全后再行义举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的致良知之人。
自然,致良知不易,行义举不易。所谓义,即行常人不能为之之美事。一般人担心被讹诈而不敢去扶助摔倒老人,而你能及时上前去扶助之,你便是大义之人、致良知之人也。
无可置疑,当下有爱心、行义举的人大有人在,如歌唱家韩红一生执著做公益,如袁隆平一生执著于研究杂交水稻,如张桂梅一生执著于奉献乡村教育,如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奔赴边疆去支教支边……他们的所作所为,便是现时代的一种值得讴歌的美好现象,是致良知的典范与榜样,其行为彰显了人生的价值,放射出人性的光彩,显示出生命的境界,也无可辨驳地向世人说明着一个真理:人人可以致良知!
良知、人格、境界,仍是生命世界中最感人的力量。这力量,足以驱散人心灵中藏匿的阴暗与龌龊,足以激发人置身于美好事业的勇气;这力量,呼唤着良知与善美,呼唤着真诚与仁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