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作者:黄宝奇
我看着这四个字;上学路上。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亲切,是那样的令人回味。
五十多年了,我依然清楚的记得这四个字;上学路上。铭刻于心灵中的事,深深地,牢牢地镌刻于记忆之中,永远难以忘怀。
我是文化gm以后,恢复高中以后的第一批高中生。我们每天到北京九中上学,大约要走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每天早上都是结伴同行,小庆、金钟、东升、瑞子和我。我们几个都是同班同学,我们早上上学,一般的都是约在住在银行宿舍的金钟家,或者是在电影院的大门口聚齐,而后一起走着上学。那个时候,各家的条件都差不多,买不起自行车,想骑自行车上学那是一种高贵的奢求,是一种梦想。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我们上学的路上有说有笑的,很是欣慰。

有一天,语文课上,赵先生(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同时分析了茅盾的散文。而后,又对上次同学们写的作文进行了分析评论。同时,又拿出来一篇作文,给大家解读。这篇作文题目就是《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这篇作文,写的就是我们在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发生的一件事。
我们一起上学路上,要经过电影院,粮库,铁道,生产队,菜地,居民区等地。《上学路上》这篇作文,详实的叙述,描写了生产队二队发生火灾的情况和人们奋力救火的过程,以及感人的事迹。作文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人们救火过程的细致而真实。作文把一根稻草,一把铁锨,一只水桶,以及熊熊燃烧的烈火状态,描写的细致入微。把人们为了尽力扑灭火焰的急切的心理和人们的动作行为刻画的详尽而真实.。
听了赵先生念的作文,我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佩。作文确实写的非常的好。作文的语言文词运用,景物描写的细致,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活,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的精当,这篇作文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目之中。
这篇作文是我的同学和好友董金钟写的。五十年过后,我们一起返回插队——第二故乡吃饭的时候,我俩也曾提起过往事,彼此会心一笑。
作文课后,我陷入沉思,我想了许久,想了许多……。
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身边的事情,我为何非常的淡漠呢?这说明了什么呢?第一,心不够仔细。第二,观察能力不够。第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总想写出具有独到之处的小作文。
可怜啊,总想着像天上的白云一样飘的那样的高, 让别人抬头看得见。可怜啊,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会落空的。
写作的素材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关键的就是,每个人用眼睛看了没看,用脑子想了没想,用心去体会了没有?

” 上学路上”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路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一直都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学路上”这几个字的真正的涵义。 ”上学路上”,是一篇作文的题目,实际上这篇作文题目的内涵十分的丰富。我们无论是上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我们每天都在上学的路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学无止境。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在学习,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行走在上学路上,都是在学习的道路上。只不过是走进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的环境变了,学习的内容变了,所读的书本没有了,有的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知识,所学的知识更加的宽泛,更加的深奥了。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人生的道路很长。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步入的是社会大学和生活大学。这个无形的大学,知识更加的广博,深奥,有些知识,我们根本不了解,听不懂,看不懂,更需要虚心的接受和认真的学习。
铭刻于心的1974年11月插队期间,我写了一篇小文《柿子红了》。(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还记得小文的开头)
村里,村外有许多的柿子树,年龄小的树上长满了细细的嫩芽。年龄大的柿子树,开满了乳白色的鲜花儿。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营造成了鲜花的海洋。时间是一切生命的造物主。花开了,花谢了,结果了。一颗颗鲜润的绿色的圆圆的果实,挂满了树的枝头。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神奇,空气,阳光,水滋养了那些小小的绿色的生命。小小的绿色的生命渐渐地长大了,变黄了,变红了,长成了扁圆型状的火红色的柿子……。这篇《柿子红了》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当时的稿费是4.6元钱。这是一直埋藏于心底秘密。(事,只有我和当时的大队书记知道,当时书记给我的汇款单。对外谁也不许说。)

大学毕业后和参加工作期间,在许多报纸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小文。
金钟写的《上学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收益匪浅。使我认识到了,写作上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身边所发生的事,写自己听到或是看到的事。当然,也可以臆想,可以夸张,最好贴近生活,高于生活,心里阳光一点儿,应该多写一些人性的美和善。
我们的一生一世都在上学的路上,也在学习的路上。
人的一生,有一条走不完的路,所有的人都在这条路上行走。在这条路上行走的过程,每个人都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的代价。这条路不是平坦的大道。在学习的路上我们要有所认知,有所体会,有所作为,有所期待,有所感悟。真正在”上学路上”获取新的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上学路上”。
宝奇闲叙
2024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