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河畔赏化屋
文/孟毅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即“悬崖下的村寨”,地处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之地、东风湖北岸,归属于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顺着“二十八道拐”的盘山公路曲折前行,那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之所,即为化屋村。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化屋正描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化屋山居图”。化屋村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浓厚,有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等民俗,苗族芦笙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被省文化厅授牌“苗族歌舞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被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委会授予“贵州100个魅力苗族村寨”称号。
曾经,化屋基和贵州山区的众多贫困村一般,贫困的生活与恶化的生态相互交织。如今,于化屋码头旁的广场放眼望去,这个小村庄呈现出动人的景象,山水如诗如画,道路平坦宽阔,楼房整齐美观,环境清幽宜人……化屋基,原是一个被悬崖峭壁所阻隔的小山村,曾为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其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且精准地发力,化屋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成功摆脱贫困“帽子”,成为贵州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河岸步行查看了乌江生态环境与水质状况,对当地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及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举措予以肯定。他着重强调,要坚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致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走进化屋,遐想连篇。化屋的山、水、人、文,犹如一本书,值得品鉴。
化屋的山,极目远望,巍巍山峦,郁郁葱葱。仔细端详,画廊绵延,江水澄澈,令人心醉。鸭池河谷、东风河岸,迷人的自然风光,绘就一幅秀美的夏日图卷。错落分布的村落点缀其间,让人不禁为这般美景沉醉。化屋的岩石如刀削般陡峭,山峰似春笋般林立,怪石嶙峋。抬头仰望,三根巨大的石柱从山腰的树林中矗立而起,笔直险峻,恰似三根粗壮肥硕的笋子直指苍穹,也难怪化屋人称之为“笋子岩”,着实形象逼真。风景可供观赏,山水却需品读。化屋村旁,一道险峻的“手扒岩”横亘于此,裸露的悬崖峭壁仿若石块堆砌而成,那弯弯曲曲、纵横交错的水纹线,使人感受到地壳裂变的巨大力量,令人对大自然满怀敬畏。“头上天一线,山中水一湾”,大山与流水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化屋的水,乌江乃贵州首屈一指的大河,亦是长江上游南岸最为庞大的支流。乌江南北两源于此汇聚,成就了“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胜景。乌江河畔,活力四溢;悠悠岁月,江山如诗如画。六冲河作为乌江的一级支流,乃是化屋人的母亲河,水孕育万物,万物又终归于水。此地“山似三峡而水更优,水似漓江而山更胜”。众多人士奔赴化屋,聆听蝉鸣鸟啼、潺潺流水,品赏山水、研读山水、体悟山水。水乃生命之源,亦是化屋发展的基石。沿乌江而居的化屋民众,依凭山水谋生计。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化屋人更新了观念,施行禁渔、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栽种经果林,达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春至江水绿如蓝,风拂稻花两岸香。村民与山水的相互成就,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人与万物共成长”的理念在化屋深入人心。化屋码头,一声笛鸣,一股急流冲开水面。游客熙来攘往,远方青山似黛,绿水若玉,动与静相得益彰,“人养山水,山水养人”在化屋得到了生动诠释。身为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区域,守护绿水青山的安全,已然成为化屋人的共识,是化屋人的荣耀与自豪,更是一份扛于肩头的责任担当。
化屋的人,化屋山水延绵,化屋人情深厚。常言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化屋人家,注重文化建设、古法技艺、传统习俗,弘扬千百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美德、和谐邻里关系、文明乡风民俗。化屋人给人以踏实、沉稳、质朴之感,他们遵纪守法、讲求诚信、和睦相处、相互扶助。虽不擅言辞,但心中有数、手中有策、遇事务实。化屋的山水、人文、发展优势在我心间留下深刻印记。一个地方的魅力,不单在于奇险,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化屋苗寨分三寨,最西的称为水头寨,杨姓大户聚居于此,曾出过进士和举人。化屋人能歌善舞,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阳雀声声在呼唤》《月亮出来月亮黄》等曲目传承完好,还在国家级比赛中斩获过金奖、银奖。化屋人勤俭节约,勇于“自寻艰辛”。历经生活之苦,方知生活之甜。化屋人艰苦奋斗、善良淳朴、勤奋积极且乐观向上。诗意的村落,田园式的人家,精巧的农庄小舍,犹如一颗颗珍珠、玛瑙镶嵌在化屋的沟沟壑壑中,熠熠生辉。
化屋的文,化屋“苗绣”传统与时尚兼具,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项产业。“苗绣”作为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其制作精细、工艺复杂,且历史久远,于 2006 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走进化屋苗绣车间,会发觉时光在绣娘的飞针走线中流淌。绣娘以铜刀当笔、蜡液作墨,勾勾画画之中,花鸟鱼虫就活灵活现于布上。快乐且富裕的时光,由她们之手勾勒出细水长流般的幸福生活。时间见证着非凡,在绿水青山间,农家生活甜蜜。2021 年,贵州颁布了推动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意在促使苗绣实现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目标,有力推进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近年来,化屋基的发展生动诠释了“画廊映新景,苗乡幸福多”的美妙画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景象,源自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产业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为化屋人找到了发展的关键,手握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幸福门”。化屋的实践证明,只要精耕细作、紧跟时代“新轨”,就一定能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化屋山居图”。在化屋,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头顶天竹峰,脚踩三岔河。谁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当下,化屋人家的美好生活不再遥不可及,已成为真切的存在。化屋的山、水、人、文是景区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回望化屋,让人满怀敬意。化屋既开放又神秘,既深情又浪漫,值得每一位喜爱化屋的人悉心体悟。
☆作者简介:
孟毅:男,80后, 笔名云上写诗,贵州省黔西市人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理事会毕节分会副主席、当代文学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当代文学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好文章》《中国诗歌》《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家》《花溪》《文化时空》等报刊杂志百余篇,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蓝月亮诗刊签约诗人。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