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下悟人生
天 琮
今晨,余步履轻盈,登临千佛山之巅,俯瞰群峦叠翠,远眺云海苍茫。山风拂面,心随云动,顿感天地之广阔,万物之灵秀。归途,展卷苏轼《题西林壁》,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山川之美,人生之悟,尽在其中。遂有感而发,笔落成诗,以抒胸臆。
横岭侧峰千佛影,远山近景有何同?
人生百态山间悟,真面身心在此中。
横岭侧峰千佛影,远山近景有何同?
开篇两句以千佛山的景致为题,通过“横岭侧峰”和“千佛影”描绘了一幅层次分明、光影交错的自然画卷。诗中提出“远山近景有何同?”的疑问,不仅在形式上形成了疑问句的韵律美,更在内容上引发了读者对于不同视角下景致差异的思考,暗示了人生经历的多样性和主观感知的相对性。它启示人们,人生如同这千佛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经历不同的境遇。这种多角度的观察,正是理解人生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
人生百态山间悟,真面身心在此中。
后两句则由自然景观转向人生感悟,"人生百态"与"山间悟"形成鲜明对照,将千佛山的景致与人生哲理相联系,强调了在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可能性。"真面身心在此中"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只有亲身经历、沉浸其中,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洞察自我,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学思考的延续,更是对人生体验与自我认知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寻找真我,领悟生命的意义。
这首诗严格遵循了七言绝句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平仄协调,韵脚相合,展现出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横岭侧峰千佛影,远山近景有何同?"两句的平仄为“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中”,而"人生百态山间悟,真面身心在此中。"两句的平仄则为“平平仄仄平中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整首诗的平仄搭配严谨,读来抑扬顿挫,又自然流畅,富有音乐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探讨,启发人们从多角度观察生活,深刻理解人生百态,同时在形式上严格遵循格律,以展现出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
写于2024年9月8日早登山后

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 THE END -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