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参观记》
王云飞
甘肃简牍博物馆,这座历史文化的殿堂,一直是我向往一探的地方。终于,2024年6月的一天,我们一行四人结伴,去了这座颇具历史特色的博物馆,有幸目睹和感受到了简牍文化,那穿越千年的魅力。
甘肃简牍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1986年被分拨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2012年12月,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简牍博物馆。2017年,甘肃省立项建设场馆。2023年9月9日,历时四年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830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了。
走进博物馆,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馆内展示的简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这些简牍上的文字,虽然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辨,它们记录着古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截至2024年4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共31943件(组)。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8年最新全国博物馆名录,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数量,排名全国第20位,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在全国博物馆中位居前列。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以及魏晋简牍等,共计近4万枚。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有1万余件。
这些简牍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书法艺术价值也很高。它们的字体各异,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清秀婉约,有的古朴凝重,让人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除了简牍,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等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看到这些,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博物馆有公益讲解员,她详细地介绍了简牍的制作工艺、保存方法,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简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书写材料,它的出现和使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简牍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材、削制、杀青、书写、编联等多道工序。简牍的保存方法也非常重要,需要防潮、防虫、防火等等。
参观完博物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甘肃简牍博物馆,这座历史文化的殿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豪。在未来的日子里,甘肃简牍博物馆,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