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4年7月20日),继续读黄小平先生的《汉字趣解》。
我是一名老师,阅读的重点,我放在了教学上,我想知道黄先生对汉字的解读带给我怎样的教学启示。
1
关于“课”,黄先生这样解读:
“课”,指分时段教学,如上课、下课。而“课”的结构则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即老师用“言”词传道授业解惑,要教有所指;学生则通过听讲收获“果”实,要学有所得。
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呢?即道德的果实、知识的果实、技能的果实、智慧的果实,等等。
教有所指,学有所得,这就是“课”通过左右结构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课”字,含有两个方面——教有所指、学有所得。黄先生的解读,巧妙。
我是怎样理解“课”的?教师的言说,要有效果,不能做无用功。显然,我的解读偏重于“教”,忽视了“学”,没有黄先生的全面。
继而我又想,怎样解读“教”字、“学”字呢?
想了半天,没有结果。我没有黄先生的“拆字分析”能力。
小结:
教也好,学也好,课也罢,我要懂得一个道理,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师与生是一个整体。既然是整体,偏向任何一面,厚此薄彼,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同时,我还要记住黄先生的教诲——“教有所指,学有所得”。课堂上,我不能海阔天空地瞎说、乱说。我的说,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向性;我的说,不能只顾自己,忘了、冷了学生;我的说,要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2
关于“研”,黄先生这样解读:
“研”,指深入地探求,而深入探求的结果,便是金“石”为“开”。
正如《庄子》中说的那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说,只要人的诚心所到,就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做一件事情,只要深入地探求,专心诚意地去做,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研”,深入地探求一件事,就能金石为开。尽管这是一句有点“鸡汤”的话,但我还是觉得这句话“说到了家”。
现在,我就在科研处工作。要研究什么,我是清楚的。怎样研究,我似乎也知道一二。但我有研究成果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我没有深入地探究。
“研”,黄先生的解读告诉我:如果我没有“深入探求”的勇气,没有“精诚所至”的毅力,就别想获得什么成果。
继而,我又想,什么是“究”呢?
究,探求、钻研之意。它是上下结构,“穴”“九”,在洞穴里沉潜九日。洞穴,比喻自己的研究领域。九,代表多,比喻时间长。在某一领域探求、钻研多年,即为“究”。
小结:“研”也好,“究”也罢,它们告诉我一个浅显的道理:以虔诚之心,长时间地深入探求,才是真“研究”;否则,都是假研究。
3
关于“引”,黄先生这样解读:
如何引领别人跟着你走、跟着你学、跟着你干呢?汉字“引”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弓”着身子,领着后面的“1”个人。
引领别人,是靠自己率先垂范,扑下身子,身体力行去引领,而不是空喊口号,指手划脚。
“引”,引领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身体力行。有两个问题,我要思考:第一,课堂上,课堂下,引领学生的方法在哪里?第二,我是老师,引领学生我做到了身体力行吗?
第一个问题,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等,它们有效吗?我是一个很笨的人,这些教法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引领学生,我做过,比如课前演讲,但我没有耐心,没有坚持,最后都偃旗息鼓。
“引”, 引领别人跟着自己走、跟着自己学、跟着自己干,这很难。得承认,我不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也不是那种有魅力、有方法的教师。
小结:不要总想着引领别人,先强大自己,才有引力吸引他人。
大结:教学是师生一体,研究需深入持久,引领要强大自己。
作者:刘杰锋(武汉桥院教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