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良苦用心——首访新中国的同龄人著名书法家张立本先生
少小立志
他,朴实的衣着,黑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头,结实的身材,慈祥的笑容。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当代大富豪那种诱惑力。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以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勇气、义无反顾的决心、脚踏实地的行动,在他苦苦追寻的书法艺术之路上,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公元1949年9月的一天,也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之际,古老的华夏大地春潮涌动,亿万炎黄子孙正在迎接一个美好日子的到来。
就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有一天风和日丽,艳阳高照。在天津市一个普通的张姓家庭中,一个男婴诞生了。父母和亲友们喜出望外,共同迎接这个新的生命的到来。
这个新的生命的到来,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后来父母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立本。
作为笔者的我,尚不晓得其父母为孩子起“立本”之名的用意,或者岀自于何种考虑。
那么,立本二字,到底何意之有呢?可以解释为确立根基;建立根本。
从《易.繫辞下》中是这样说的:“刚柔者,立本者也。”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中是这样说的:“陶明心以居简,凝日用而不宰;厚下以立本,推诚而建立。”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有这样的叙述:“为学直是先要立本。”
关于立本二字,孔子的传统经典《论语.学而篇》中有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经典,“君子务本”为立本之道”。人的立本之道,企业的立本之道,各个行业的立本之道,“立本”一词应由此而来。
依我之见,立本就是立足于本质,本分做人,不虚张声势、不虚无缥缈、不空洞乏味,此乃根基、根本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岀,其父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孩子所寄予的殷切期望。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刚刚几岁的小立本,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开始写写画画的。
父母对他最早的启蒙教育,就是孩子一定从小就要把字习好、写好,把字写得端庄、秀美、漂亮,并强调将来长大了,这也是一个人的脸面。
就这样,在父母的熏陶、影响和严格要求下,年幼的小立本下定决心,决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不仅要写好铅笔字、钢笔字,更要写好毛笔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立本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了。于是,他带着父母的叮咛和嘱托,步入了小学的校园。
望着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的第一个大字-----“人”,张立本用心琢磨着,用手在桌子上比划着,再用铅笔在纸上写着,但怎么写也不是那么端正、那么漂亮。
一遍不行就两遍,5遍不行10遍、20遍、30遍、50遍。从那时起,张立本开始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端庄、漂亮。也就是从那以后,无论老师教什么字,他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每个字都写得像老师写得那么端庄、那么秀美。
就是这样,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在张立本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他写的一手漂亮的好字,被老师和校领导看在眼里,并决定让张立本负责学校的黑板报编撰和书写工作。
张立本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心想,这是对自己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他决心不辜负老师和校领导的殷切希望,在学好各科文化课的基础上,一定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当张立本已经步入初中校园的时候,他开始拜天津市著名的书法家马天牧先生为师,学习柳体书法。
在学习好书法的同时,张立本还虚心向多位老师求教文学方面的知识,这使他在初中阶段,就打下了一定的书法功底和文学基础。
张立本若有所思地告诉我,当他步入高中阶段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他发现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书写大字报的任务和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张立本不仅虚心接受,而且更加喜出望外,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好的锻炼和提高机会。自己所学的书法基础和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实践中经受更多的锻炼和考验,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张立本有些兴奋地告诉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常常是起早贪晚地书写、抄写,这为他后来书法水准的进步和提高起了不小的作用。
时间到了1969年的4月份,张立本高中毕业了。回顾近3年的高中学习生涯,张立本感慨万端,他感到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酷爱的书法水准有了显著的提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识,并且悄悄地追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默默的奋进。
当张立本高中尚未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自浩奋勇的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插队落户。
多年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多年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张立本的书法艺术水准有了飞跃的提高。这使他对书法更加的迷恋、更加的执着、更加的虔诚了。
张立本毅然决然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农村插队落户了。他没有忘记临行前还要带上自己的宝物-----碑帖书、工具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勤学苦练、临帖不止。
张立本回顾那段时间艰苦的岁月和经历,他说生活虽然很辛劳,但对他来说,也是苦中有乐的。因为在农村插队的那些年中,他从未忘记自己小时候立下的誓言,从未停止他手中的笔。冬去春来,酷暑严寒,张立本对书法艺术总是那么一往深情、执着如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