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乡的那片芦苇荡
文/李庆明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处风景,温柔的占据着人的心灵一隅。
秋风吹起,又到了芦苇花盛开的季节,我不由得联想到故乡过去的那片芦苇荡。那芦苇荡,就像一幅谈雅的水墨画,缓缓的铺展在我的眼前,勾起我对往昔无尽的遐想与思念。
往日的故乡,无树影婆娑,无花草鸟语,枯燥荒芜是对故乡的真实写照。除有一座破旧不堪的老码头,就是海堤内外长点七零八落的蒿棵,海风時常助纣为虐,让人觉得十分凄凉,在空旷无垠的海边,绿,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奢望;绿,对年青人来说是一种梦想。那时的人们脸上,经常被心灵的荒漠化愁云笼照着,老百姓都在想,那怕能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芦苇,心里也会觉得有多么的惬意!
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那片浩渺的芦苇荡,如同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摇曳生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它茂密修长的生长在小镇的南端、沂河大堤尽头的西侧,远远望去,它是一条绵延长十五华里,宽约近百米的绿色长廊,这片浩瀚无垠的芦苇荡,它将那里的土地染成翠绿的画卷。
历史的苍桑,历历在目,幕幕都让我联想到老家点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期情景,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
那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四百多名码头工人,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的“丁头舍茅草屋”里。为了解决这“上雨旁风、不蔽寒炎”的住房艰苦环境,在码头工会主席卢保芝的发起和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将那些以前建设新沂河大堤而形成的荒废水塘,挖宽扒深,疏通连接。全体工人们不畏劳累,无报酬的冒着凛冽寒风,去沂河淌、去几十里外的农村挖芦根、找苇苗,栽进了这一千五百多亩、五十多个经过修整的水塘中。
刚栽下的芦苇苗看似很稀疏平凡,它们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两年時间的繁生,成为一条气势磅礴的翠绿长廊。
那时,这条繁繁茂茂的绿色长廊,它不但是苏北沿海地区绝无仅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時间,就让几百户工人家的住房得到了根本改善。它既解决了盖房和编织大批量盐蓆的需要,还通过海运至塘沽,成为天津造纸厂多年原料的供应点。
自从有了那片芦苇荡,大自然仿佛给故乡不经意间馈赠了一块碧玉,静静的嵌入在旷野和海港之间。偏僻的渔镇也终于有了绿意的生机气息。
每到春天,初升的太阳霞光洒落在水面上,满眼翠绿,茂密芦苇荡里,小鸟在其中穿梭,苇叶轻拂着水面,如同绿絲般舞动,泛起层层涟漪,渺浩的芦苇荡翻卷着绿浪,如同绿色的海洋,摇曳生姿,将那片荒地染成了绿洲的画卷。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工人们充分利用资源,将一桶桶活蹦乱跳的鱼苗小心翼翼的倒入芦苇塘,小鱼苗带着希望,瞬间在水塘的怀抱里散开,有的成群结队游弋,有的在独自探索这片未知的水域。天气转暖時,它们更加活跃,或跳出水面,与阳光嬉戏,或潜入水底,与泥沙共舞。为这片静谧的芦苇荡增添了生气与活力。
夏天,我经常去沂河淌拾草或捉蟹,回来時累了,都要去荡里洗个澡,游进芦苇荡,就仿佛踏入一个梦幻的世界。那密密麻麻的芦苇,挺拔而坚韧,它们以一种不屈不挠的姿态,向着天空伸展着绿色的膀臂,夏日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芦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幽静。我们也常常躲进芦苇的深处,走进这天然的迷宫,互相嬉戏打闹着、寻找着。大家充满了探索的惊喜和欢乐。惊起的各种各样的鱼群,不時从我们身上跃过,那時的芦苇荡成了天然的游乐场。那些水鸟和野鸭、在芦苇丛中時隐時现,苇莺也不停的传来清脆的鸣叫,它们或低飞掠过水面,或停在芦苇的技头。不计其数的布谷鸟站在芦苇塘旁的电话线上,在烈日下,不知疲倦的在我们头顶上唱着悠扬婉转的赞歌,为小镇的炎热季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到了秋季的傍晚,广袤无垠的芦苇被晚霞浸染成一片绚丽的红色,宛如一幅动人的油画。我们在附近的养水滩摸鱼,累了,就围坐在芦苇荡的岸边听讲故事,孩子们不顾满身的泥水有的坐着,有的趴着,手托着腮,着迷似的一声不吭的听着,大家仿佛进入一个金色的梦境。
每年的十月后,那些曾经翠绿挺拨的芦苇,都换上泛黄色的秋季盛装,被习习的凉风吹拂着,在秋天的阳光下,芦苇荡沉静在金黄色的光芒之中,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望无际的黄沉沉苇穗像湖上的水波,在风中轻轻的摇曳,又如同千军万马在奔腾,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深秋時,远远的望去,滿目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色。那个季节的芦苇荡,绽发出生命力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芦丛中鱼儿穿梭流动,鱼跃起的水花,不時打破池塘的寂静。傍晚時分,那些野鸭、大雁等归巢的候鸟,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芦苇间穿梭,彼此竞相与鱼虾嬉戏,为我们留下了一瞬的诗意。
深秋的芦苇荡如同一幅灿烂的画卷,芦苇从翠绿转为金黄,形成了一片片黄色的苇海,绽放着生命的光芒,这時的芦苇荡如同一幅水墨画,将秋天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每一根芦苇都像画中的一笔,细腻而生动。
冬天到了,那片芦苇在寒风中摇曳,工人们站在厚厚的冰上,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收割的现场,人声鼎沸,芦花飞舞,拉柴的木板车队伍连绵不绝,没有足夠的车辆,男工人就肩挑,女工人就肩背。热火朝天的场景,绘成了一幅特殊的“芦苇荡里上河图”,那是一幅既壮观又富有生机欢乐的丰收画图。
春节前夕,工人们不仅要继续收割、运输大量的芦苇,还要组织起捕这一千五百亩苇塘中的鱼虾,用水斗戽、水车拐。每当一个个水塘即将戽干拐尽時,那些各种各样的鱼或跃出水面,或穿梭在渔网间,银光闪烁,鱼跃滿塘,大家尽情的收获着辛勤的成果。当一群群鱼溅起一片片晶莹的水花時,伴随着是一阵阵惊喜的欢呼,那不仅是捕获的喜悦,更是冬日里一份难得的温暖与生机,捕鱼的人只拣大的捉,小的留作下年的鱼种。那丰收的喜悦,激起大家高声连绵的唱着:“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家乡鱼米香…”的歌谣。这歌声响彻在这冰雪覆盖的芦苇荡上空。
人们不仅是收获了芦苇和鱼虾,更收获了温暖与欢乐。这种体验让人终身难以忘怀,那时的我们,或站在岸上摇旗呐喊奔走助威,或夾在人群里帮助拣拾鱼虾,不管身上沾上了多少泥巴,都参与其中忙碌着。这个丰收欢乐的场景也成为我少年時期记忆中的一个珍贵部分。
我总是感觉,不管春夏秋冬,那片芦苇荡总是那么美丽、那么宁静、那么富有生命力。
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片沃土得到了充分利用,那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巳经荡然无存。
時过境迁往事如烟。今年五月份,我带着久别怀念的心情回了一趟老家,我站在曾经生长、曾经工作过的那片热土上,向往昔的芦苇荡遗址望去,高兴的对身旁老友说:变了!彻底变了!
我虽怀念过去的芦苇荡对穷乡僻壤曾经所作出的贡献,但我更赞美芦苇荡今天的变迁。
过去的芦苇荡充满着野性和原始美,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过往,芦苇荡得到了彻底的整治和重新利用。往日芦苇荡和附近的荒滩,如今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风水宝地。
看,新的景观,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三座大型苏北排淡闸坝耸立在其中,滔滔的河水从它的闸门如巨龙喷薄奔腾入海。一条横跨东西的灌河大桥从芦苇荡上空穿过。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工厂排立在芦苇荡的旧址上。一幢幢高楼在芦苇荡的附近拔地而起,各种树木已成林荫,奇花异草已经在那片盐碱地上生根茂盛。曾经仅有芦苇荡那点绿气的小镇,如今变成了桃红柳绿的现代化新城。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新势头。
这种从破旧到崭新的转变,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家乡的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他们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更美好生活向往。
故乡那片芦苇荡的变化,让我们欣喜若狂,故乡日新月异的飞跃发展,更让我们惊叹不已感慨万千。故乡啊,你越来越年轻,我们在思念你,我们在祝福你,我们在默默的祈祷你,愿你永远翠绿常青!
2024年9月3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