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之情 淙淙大爱
——汪曾祺《师恩母爱》赏读
作者/葛国顺
乡贤汪曾祺是个很特殊的作家。汪曾祺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因此他从小受到书本的熏陶,加之他喜欢东走走、西看看,这里玩、那里玩,成人后才能写出这么多的作品,走上了文学之路。初读他的作品觉得很浅显,如喝了一碗白开水,只有深入读下去,才能知道他文章深层次的意境。
“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不能开,/母亲不回来,/谁也不能开!”
由小兔乖乖演变过来的儿歌耳熟能详,传诵至今,歌声犹在耳边徘徊。汪曾祺的《师恩母爱》是怀念儿时在幼稚园浓浓师生情谊的描写。

汪曾祺记忆的闸口,回忆童年在家乡新建的五小(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校园生活的情景,浓墨重彩地书写幼稚园的女教师王文英对小朋友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幼儿园内容是唱歌、跳舞、游戏。初学是学短歌,最后还有有动作的小歌剧,能排演有歌有舞,有舞台动作的小歌剧《麻雀和小孩》了,接着小学毕业,离开了五小,后来又读了初中、高中,十九岁离开高邮,便四方漂泊。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回家乡看过,直到1981年的秋天,汪老阔别家乡42年因为讲学第一次回到家乡,才有机会去看望老师,并送了一首诗:“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边徘徊,我今亦老矣,白发盈腮,念一生美育,从此栽培,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好一句“师恩母爱,岂能忘怀”,这首诗在老师眼里却是浓浓的情意。汪老的两首诗,连同一点北京的果脯,送给王文英及丈夫张道仁先生。不曾想到张先生登门造访,并回赠两瓶酒,告诉他王文英先生看到赠诗后,哭了一夜。

汪曾祺先生不忘师恩母爱。汪曾祺童年初到幼稚园,生母新丧,踽踽幼儿,却不期遇到王文英先生,一位心细爱浓的女性,她的关爱,对汪曾祺先生的影响有多大,无可得知,却也是汪曾祺先生终生不曾忘怀的人,及至后来,注曾祺先生得到后母的百般呵护,王文英先生也依然在他心里。文中通过描绘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对他帮助和引导的回忆,展现了他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佩悠悠感激之情和师恩的淙淙大爱跃然纸上。
汪老在文章中也对母爱充满了感激和敬仰。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师恩和母爱的描写,展示了他将母亲描绘成了无私奉献、宽容慈爱的形象,用心灵的眼睛看待和理解母爱的伟大。汪老一生中有三位母亲(见汪曾祺《我的母亲》,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1991年,汪老第三次回家乡,知道王文英老师已经辞世,特地到老师家中对老师遗像三鞠躬,然后专门写下了《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何止,汪老第一次回家乡时,对着他继母任氏双膝下跪,亲切地叫了一声“娘”,行大礼拜见。诠释了汪老对老师和继母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汪曾祺先生散文《师恩母爱》,读之再三,皆泪盈两腮,不能自己,美美文字,感触较深。一是风格独特。汪老是个细腻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细节。倡导写文章的要义,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事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人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二是文字简练。汪老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操造作的嫌疑,他的文章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三是用心用情。汪老很纯真,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汪老在被补划右派后,仍然随遇而安,宠禄不惊,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热爱生活,始终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不装腔作势。写文章如同做人,倡导“有益于世道人心”。也许正是因为高邮淳朴的民风影响了汪曾祺的笔风,让他的作品“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带有情感,最真挚最动人,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2024.9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