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对运城教育的 卓越贡献(续前)
作者:王贞民
四、现将贾献瑢《运中学生“一二.九”游行回忆》简介如下。
原运中学生自治会主席、高一学生武兆京,是运中“一二.九”游行的主要领导者,现名吴奇,曾任重庆市高等法院院长。1935年北平地下党发起“一二九”运动,运中学生热烈响应。进步老师王毅然、陈楚桥、裴昆山、李勤吾和进步同学武兆京、薛乐义、贾全明、胡尚礼、王迪康、王炯儒、张映雪、陈长顺、贾献瑢等得信后,奔走相告,到各班宣传鼓动。同学们要求学生自治会组织一次游行。当时,运中地下党外围组织——“社联”的负责人是薛乐义,学生自治会主席是武兆京,副主席是贾献瑢。对游行的目的,同学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只搞游行,要求抗日,不闹学潮;有的主张借游行,驱逐校长张国瑞。武兆京便集合学生会干部、各班班长和个别积极分子讨论,认为张国瑞还是反日爱国的,应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不驱逐校长;大家同意联合运城中等学校学生会统一行动。会后,武兆京即派人分赴运师、明中、菁华、女中、运职等校与学生会联系,请派代表到运中高一教室召开各校学生代表联席会议。会上各校代表推选运中首席代表武兆京为主席,主持大会。大家在讨论游行有关事宜时,意见有分歧,有的怕学校阻拦,有的怕发动不起来,有的沉默不语。其中一些学生围在教室窗外旁听,个别同学见各校代表们顾虑重重,脱口说了几句讽刺“落后”的话,各校代表便陆续退出会场,联合游行行动告吹。运中只好单独行动。
武兆京因紧张活动,染病卧床。贾献瑢是副主席于12月13日下午,找校长张国瑞交涉,最后校长无可奈何地答应了,但提出不能占用上课时间,不要影响商店营业,不要乱跑乱闹,要维持好秩序等等。……贾献瑢立即通知学生会各班干部14日中午,在50班教室开会,这一行动得到初5o班同学支持,特别是王迪康、王炯儒、张映雪等同学鼎力协助。会上决定游行时间15日上午8时,打铃为号,各班同学在大礼堂集合。大会由贾献瑢主持,队伍分三列,路线是:北大街、东大街、路家巷(今解放路)、姚家巷(今红旗路),绕运师、明中、菁华、女中。参会的同学有十多个,高一班是翟丰太,高二班是胡尚礼,高三班是薛乐义、贾全明,初49班是陈和顺、任景龙,初50班是王迪康、王炯儒、张映雪、贾献瑢,初51班是張量、马骧云、李承儒、吴林泉等。
12月15日,天气晴朗,上午八时游行开始。事前贾献瑢征得王迪康意见,让迪康上台讲话,他讲话很有鼓动性。……由贾献瑢领队出发。游行队伍后有一伙武装警察尾随,但同学们毫无惧色,挺胸迈步游行。路经运师、明中、菁华、女中时多喊了几句口号,多贴了几张标语、漫画。明中校长任必达约束学生抗日行动,因此在明中校门口贴了讽刺任必达的漫画。为此,明中校长任必达向运中校长提出抗议,要求追查漫画作者。运中校长张国瑞和几个主任怕引起学潮,偷偷离开了学校,并提前放了寒假。1936年春,开学后薛乐义、贾全明被学校勒令退学。原因有二:一是他俩在同校长交涉游行时,发生了激烈争论;二是怀疑游行标语上的党的镰刀斧头、校内粉笔写的驱逐校长标语和明中校门口那张漫画是他俩搞的,故而视为肇事者。学生会领导武兆京、贾献瑢由于注意了游行的秩序,对校长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研究勒令武、贾退学时,未达成共识,没有勒令退学。
顺便将运城学联建立与活动情况,简述如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党的号召下,十一月间二师、二中同学发起成立运城抗日救国联会。参加的中等学校有二师、二中(即运城中学)、明日中学、女中、菁华中学、职业中学、中山中学等校。大会决定组成执行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选出的执委有:二师的李明义、杨春荣,二中的樊振鹄,明中的武兆京、刘鸿德,都是“社联”成员。(其他委员失记)。下设总务组由武兆京负责,还有组织组和宣传组。学联会址设在东门外职业学校内。学联也举行过一次抗日爱国游行。1932年“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时,运城学联联系各机关、学校和工商界约三四千人,在运师操场举行了纪念大会。大会很成功。……此后,再没有什么活动。因此,武兆京借“一二九”运动机会,召开各校代表联席会,倡议恢复运城学联组织。
以上是运中师生革命活动一隅。
五、现将李人序《运城私立“群力中学”兴衰记》简介如下。
1957年在安邑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安邑县政协专人具体筹办创建一所私立中学,定名为“运城私立群力初级中学”(运用群众的力量来办学校)。这所私立学校是安邑县委文教部副部长王天德,县教育局长傅仁智,政协副主席瑞卿等提倡,依托政协建立组织,办公室设在政协院内研究工作,向政府申请、征集资金、选择校址。在以上同志的努力下,筹备建校工作顺利进行。私立“群力中学”董事会成员有:政协副主席瑞卿、政协常委王传秀(农业劳动模范)、王攀桂(省文史馆馆员)、张襄国(康中副校长)、杨润生(北京政法干校退休人员)、吴鑑(社会贤达山西省西学专斋毕业)、任泽之(工商联主任)、政协委员马贞吉(工商联副主任)、景秦珍(女中校长)、吕程九(运中教员)、杨永先(回族,少数民族代表)等人。这些同志出钱出力,为办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办“群力中学”慷慨解囊、捐助财物的人士有:安邑副县长李伯阳捐市房十余间,卞合兴盐商牛仁捐房产四十余间,梁选三捐市房(解放路东原清真食堂旧址)二十余间,退休干部杨润生捐资二百余元,其他教育界代表吕程九、宗教界代表柴林波、少数民族代表齐鸿真等人积极散发募捐簿,各界热心教育人士纷纷响应,捐献五元、十元、百元不等。总计征集房产百余间,现金五万余元,为兴办学校奠定了基础。1958年春,一切就绪,校址选在原运城东南角老电影院西侧,即现在坐东向西的市蒲剧团住址。新建教室两座、宿舍二十余间。由董事会董事长、政协副主席瑞卿任校长,县教育局委派王玺任教导主任,柳仰权任总务、姚志昌任事务,王武择、于继龙、荆祥生等任教员。并于当年招收新生二百人,编为三个班,开学上课。学生每人每学期(半年)交十元学杂费。就这样创办了一所中学。当时青少年学有其所,家长称便,社会赞扬。
但好景不长,开学不久全体师生到安泽山大炼钢铁。等返回时,学校住房连同旧电影院,安邑副县长邓辰西给了县蒲剧团。几经交涉,终归无效。1960年,高志诚任教育局长,又反复向邓县长交涉,向晋南专区请示妥善处理,仍无效果。到1961年初,教育局把师生及家长意见向县委汇报,才由高志诚负责洽谈,把所留师生安排到运城、安邑、舜帝庙等中学,让其继续工作或学习。至此,群众集资办的“群力中学”就宣告结束了。倘若这所私立中学能延续到今天,它能为振兴河东教育做出多大贡献啊!这不是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深思的吗?
如有不妥,敬请见谅!
在此我们再次向以上教育界老前辈们学习致敬!(完)
二〇二四年笫四十个教师节于学院12O1宅
编辑都市眼光-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