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平台刊发了由沧海老师播讲李兆江老师的这篇《隐藏在地平线下的梦幻世界》作品,受到大同朋友的青睐,他们请大同电视台播音主持张俊英老师又播了一遍,并制作成视频,更直观,所以今天平台再次刊发视频版。
今年4月下旬有机会来到山西大同考察,我作为一名地理工作者早就对这里的火山群心驰神往。听朋友说这里还有土林分布,心头不由一震,因为土林是在特定的物质、内外动力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在我国只有少数地方发育了土林,例如云南的元谋,西藏阿里的扎达还有四川西昌的黄联等。这次初来大同,既然有朋友相邀,一定要到这里看个究竟。
大同土林坐落在距离市区仅18公里的云州区杜庄村界内的石板沟,这是桑干河流域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冲沟,远远望去,初春的广袤原野还没有绽绿,冲沟隐伏于地表之下,如果没有向导指引很容易错过这里。我们几人沿着冲沟在地表的出露处迤逦而下,随着沟壑的加深,两侧沟壁逐渐陡峭起来。


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碧空如洗,崖壁和沟内侵蚀残留的土崖、土岭、土壁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金碧辉煌。它们犹如一座座城堡、列阵的军队、突兀陡立的山峰,使人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有些孤立的土台、土峰和土柱犹如大漠中的孤驼,有的好似下山的猛虎,有的好像踽踽独行的僧侣或亭亭玉立的少女。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观察,都会出现不同的造型,冲击着你的视觉。走出土林密布的沟壑,前面竟然是一片开阔、宁静水域,天光云影中映射出土林的雄姿,秀美和荒蛮在此对接,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大同土林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奇迹,任由大自然创作,随着物换星移,从浩瀚的内陆湖泊转化成旷世奇作的地貌景观,其中蕴含着大美。原本是河湖里的泥沙由于流水的侵蚀和风霜雨雪的改造,勾勒了原始粗犷的各种景观,土林中蕴含的钙、铁等元素与日月交相辉映,使土林具有无与伦比的多色影像。如果你在傍晚置身于大同土林内部,夕阳斜照,土林景观发出橘红色的光芒,如同到了佛国天界。随着落日余晖的隐去,夜幕降临。在青金石一样靛蓝色的天幕下,光怪陆离的土林剪影亦真亦幻,令人扑朔迷离。每逢干旱季节,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土林中的盐类物质随地下水沿着土层中的毛细孔不断蒸发,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花花的“盐壳”,这种坚硬的土林保护层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彰显出一派“边塞风雪”的绮丽风貌。难怪许多游客来到这处神秘的殿堂,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如果诗人到这里采风,一定会激发出灵感火花。 

大同土林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演绎所形成的罕见地质奇观,其所在的桑干河流域内的盆地在距今数十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为河流、湖泊环境,大约两三万年前,受地壳运动抬升和气候的影响,古湖泊干涸,湖底的泥沙还没来得及固结成岩就裸露地表,上面还覆盖了后期的风成黄土。
本图由苏德辰教授提供
近几千年以来由于地壳继续抬升,土林所在地位于桑干河两级阶地的过度地带,地表的黄土连同地下的部分河湖相地层和被地表流水冲刷成沟壑。在沟内出现了陡立的土壁和数百个相互关联或孤立的土柱,它们造型各异,高达几米至几十米不等。这些土壁和土柱将地下潜伏的地层袒露出来,自下而上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沉积物质和生物化石,如同一部大自然的史书,揭示了该区域十几万年以来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反映了气候冷暖的变化规律,已经成为了地理科普宣传和青少年野外研学基地。
本照片由苏德辰教授提供
大同土林所在区域还是远古人类聚居繁衍地,在杜庄地下的“泥河湾组地层”中就发现了3万年前古人类遗址,有近千件旧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就隐藏在这旷野的下面。土林景区所在的石板沟内也发现了十多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化石点,对探索远古人类发展及其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
土林中残存的哺乳动物化石
在人类历史时期,土林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却向来无人问津。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这里被有识之士发现,开始保护并建立景区,没想到前些年这里又作为市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规划范围之内,土林变得岌岌可危。幸亏后来房地产开发项目下马,这一珍贵的地质遗迹才得以幸存。近些年来,当地政府的非常重视土林的保护,一些国内地质工作者通过辛苦工作,终于搞清了它的来龙去脉和科学、旅游价值,并于2022年末正式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已成为了山西省著名旅游景点。这次到大同考察,作为一名地理工作者也充分意识到,土林非同一般地质遗迹,由于松散的沉积物彼此之间粘结性极差,极易被流水的侵蚀作用破坏,所以只能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才能较长时间存在。因为大同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气候终年干燥,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雨季短且降雨频率低,所以使土林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但是,大同土林的组成物质毕竟是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在风雨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很难像石林一样“地久天长”,沟壑中那些相互关联的土壁、土林最终会分离成孤立的土柱,并且不断改变着自身形态,甚至有许多曾傲然于世的土林景观在历史岁月之中已化为残丘,以致消亡,成为泥沙被流水携带到附近的湖水之中;与此同时,随着冲沟内的侵蚀作用加剧,一些新的土林景观又在悄悄地萌发、壮大。这里如同生命世界一样,新生和消亡在不断更替,兴旺和衰败同时并存。其实土林中的一些景观寿命不过几百年,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演化史中的匆匆过客,稍纵即逝。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时光的涵义,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身边美好的事物。因此,珍惜自然文化遗产如同珍惜自身的生命,这是人们到此旅游、考察时更应注重的哲学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