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北麓的一段有一座文化名山叫“终南山”,山的中段有一座山峰叫双峰山,由双峰山下的上天挮可直达双峰山顶。双峰山下栗峪河畔座落着陕西省美丽乡村——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办栗峪口村。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为著名的秦、汉、隋、唐甘泉宫和明代明阳寺遗址。东与栗峪河牵手,西与涝峪河挽臂,南依终南双峰山,北览渭水八百里秦川,东西八号路从村中央穿过,双向四车道关中环山旅游路在村北面东西延伸。
相传,双峰山顶的“双嘴”是黄帝时先民祭天之地,距今应该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而要登上“双嘴”,有东、中、西三条路可直通极顶。东路是由药王庙左侧的甘泉谷口往上的一条蜿蜒小道,走到双峰山右边的岭上后,再顺岭背上的小道,朝双嘴处攀登,坡度较缓,但路程较长。中路是从明阳寺遗址处,即村南上山之道,顺山势,或直上,或迂回,经过杨家、崔家、刘家场、高家、宁家也可上达双嘴。西路是由村西南方向的耿家沟西畔小路上山,途经下耿家、上耿家、李家、鹰嘴石也可上达双嘴。上耿家至李家凸凸是一段最徒峭的山坡,必需盘旋十八弯,人称“上天梯”。向下一看,沟深不见底;向上一看,峰顶已近天,而路程才过了一半。只有选这条险境登山,才能显示人对天神的虔诚和敬畏。每次祭天求神“祈雨”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祭祀仪式的队伍都必走“上天梯”,天神才会显灵。
双峰山顶的“双嘴”,据说是黄帝时先民由人力加工堆土成台建造而成。“双峰”即东西两个土坛(土山头),东边为日坛,西边为月坛。也就是在东边土坛上祭日,在西边土坛上祭月。日月两字合之为“明”。所以,双峰山早期也曾称为“明山”,“双峰山”、“双嘴怀”、“双乳峰”是后来人的俗称。从山脚仰望双峰山,雄壮而巍峨。登上极顶后,周围群山环抱,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若是在晚上,似有“人在双峰头顶天,伸手即可摘星辰”之豪迈。两个土坛(即祭坛)以上则地势较为平坦,聚众当容纳成千上万。双峰左侧的马尾沟梁,如巨龙腾跃,右侧的慈云山,似猛虎昂头蹲卧。双峰犹如神鸟朱雀的巨冠,双峰背后的黑虎山,又如一尊翘首的玄武盘踞。这等以黄帝首创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典型风水宝地,被黄帝选为祭天之圣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我,从记事起就清楚的记得,村子南边“山高路难行,地无一亩平”,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仍不得温饱,常年挣扎在饥饿线上。父辈们讲他们的父辈,更是靠山吃山,常年奔走在通往双峰山的三条崎岖小路上,肩挑背扛,砍柴卖柴,换粮买盐。通往双峰山的三条崎岖小路实际上就是散居在山下十六个点村民们的砍柴路、求生路、救命路。
“宝山没有空回”,这是人们对双峰山藏金储银的一句口头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初中,清楚记得,星期天和暑假,我和三、四个发小经常上山拔柴胡、挖佛手乌、采五味子、山葡萄、猕猴桃、砍柴、割条子、砍磨刺等变卖换钱补贴家用。柴胡、佛手乌、五味子作为中草药晒干后卖给供销社。年龄稍长后便是砍柴和割条子,一个月四个星期天,三个星期天砍柴,一天一趟,一个星期天合伙拉着架子车去县城卖柴,每一百斤柴卖三块钱。我们常走两条路线,一条是攀登李家凸凸、经过鹰嘴石、走上扁路,过碑石到马尾沟路线;另一条是经过李家凸凸、鹰嘴石、攀登双峰山过老鼠芽茬谷到原梁周边路线。砍柴时各自散开,过一阵子后呼喊着名字照应着安全,当砍柴够自己背时便再次呼喊着停止,来到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整理、拧腰捆挷、用一根葛根条做成一个像背夹一样的柴背子。整理好后就可以背走了,这时各自拿出锅盔、蒸馍互相交换着吃,若是谁没有带馍大家共产匀着点吃,夏天喝点泉水、冬天吃些冰雪也是有濨有味。返回时缓坡处背着柴走,陡坡处拉着柴走,双峰山下、鹰嘴石旁、李家凸凸、上天梯中都是拉柴的溜渠道,从坡下往上看,溜渠道笔直得象一条直线。砍柴路上有我们的歌声,双峰山上有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被马蜂追赶过,被毒蛇吓跑过。有吃苦流汗的付出,也有劳动收获的快乐。
双峰山不会忘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至八十年代末,栗峪口村就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最早的移民搬迁工程,将村南以上分散居住在双峰山下四、五、六共三个小组十五个点位六十多户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在相对平坦的两个居民聚集点,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走进新时代,农业生产方式也由“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的传统农耕转型为现代农业的多种经营,上千亩“阳光玫瑰”、“户太八号”、“夏黑”等品种葡萄园和”猕猴桃”园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的年青人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汗水湿透衣衫,穿行在双峰山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在双峰山上及周边寻觅刨食。现在若遇老天爷不下雨出现旱情的时候,把田间地头的开关打开,就能自动喷灌(微喷)和滴灌,滋润农田,实现了农田浇灌自动化,再也不用兴师动众上山“祈雨”,极大的方便了农业生产。乡亲们一日三餐烧水做饭用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日常生活实现了电器化;出行电动车或小车代步,衣食住行与城里人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昔日的双峰山,是山下世世代代栗峪口村民永远的眷恋。今日的双峰山,依然是金山银山,更是绿水青山,是天然的氧吧,受法律保护,禁止开发。春天,山川吐绿,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百花齐放;夏秋时节,粮田丰茂,桃李芬芳,瓜果飘香,百业兴旺;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山舞银蛇,万千气象。
对历史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具有悠久人文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双峰山见证着栗峪口村民们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更见证着共和国七十五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2024年8月10日(甲辰龙年七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