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昌龄幽居地初探
从常建和王昌龄各诗的描述看,昌龄隐居地有这几个特奌:
(1)山里(岩间寒事早),有庙(斋中起长叹);
(2)近溪(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溪长(清溪深不测);
(3)谷里,有地(刈黍就寒谷);
(4)和八里原相邻(下岭望川泽)。
最附合这几个特奌的,是峙峪。我们从石门山两端一一论之。
首先,汤峪河谷不可能。
汤水发源于月亮石,经三台山,于水井沟(牛志称水层沟)口,二水汇合,初具河样。一路北流,先后汇集了紫云山流下的铁观沟水、刘家沟水、东沟水,以及黄毛沟、南沟、野猪窝、野猪砭、小蒜沟、党家沟、女桥沟、吴家沟、齐家沟诸水后,最终经石门关流出。从南到北,两岸有紫云山上的铁瓦观(东牛寺),云台山上的东嘴庙、西嘴庙、三教堂,东峰山古庙,代战沟西牛寺,西峰山古庙。这些寺庙有唐代以前的,有唐代以后的,不论形成年代,都位于山顶或山腰之上,远离人烟。不符合谷内、近溪、有地的特奌。
此外,今汤峪湖东观音阁以西,有路可以下经塘子街西,然后西南通向上峙峪再上八里原。除此之外,汤峪河其他各沟岭同上峙峪再无道路相通。今犹如此,古代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王昌龄不可能隐于汤峪河谷内。
其次,库峪河一侧,丰盛泉流域也不可能。
丰盛泉今叫小河子,康家沟、马练沟和冯家沟三水在冯家沟西会合后正式成形。冯家沟水的上游是黄窑沟水和车家河水。
丰盛泉流域的岭上部分就是今东山行政村的几个自然村,被黄窑沟和冯家沟同西面、北面的八里原隔断,无法直接上原。
这里的人家都位于山梁之上,不符合近溪的特奌。
排除了以上两部分,剩下的只有峙峪了。
峙峪水为溪水,四季常流,是石门山以北最长的溪水。出谷后一路北流,在渠庆汇合陡沟水继续向北,于白庙附近入汤峪河。
峙峪村以南,雷家自然村以北,溪水两岸高地上有田可种。这符合谷内,溪长,近溪,有田的要求。
峙峪曾有汉武帝祠。村子又由上下寺院转化而来。
从交通上看,上峙峪往西,可以和高堡西去上原道路相通,有两条路从今骆驼岭大峡谷以东穿陡沟而过,然后西拐,从南北皆可过骆驼岭村,经孙家坡下原后赴库峪口。
上峙峪和雷家之间,往西有路,亦可以从陡沟南边的岭上,穿过姚家坡前往骆驼岭,或者从冯家沟水库以北去八里原。
上峙峪或雷家往西,还可以从车家河或黄窑以西穿沟,从今冯家沟水库西北去八里原,然后下原去库峪口。
从上峙峪出发,也可以从八里原东半坡的道路向南,经石门再上八里原。
沧海桑田,古今地理自然会发生变化。 以今推古,会不会出现问题?考虑到这里是山区,未经工业开发,古今地理变化不大。
唐代的石门山以南,八里原两边,是个什么情况呢?
唐代人口密度低于现在,但长安是都城,城南山外得到了普遍开发,村庄普遍出现。
库峪是著名库谷商道,峪内有库关。今引镇所在设莎车镇为军镇。库峪口有桥连通库峪河两岸。皇甫川库峪口两侧,可能设有军寨于一方(亦可能设于金后,因莎车镇废掉),扼守交通。
汤峪内有石门关,一度开道通往湖北。汤峪口有大兴汤院,石门村设军镇。
从库峪口到石门镇有大道,从八里原西半坡下通过。从石门镇到汤峪口亦有大道。皇甫川今史家寨村,可能设有军寨(也可能设于金代以后),以扼其要。
古人定居,必在原上二阶台地,因此今皇甫川林家寨、姚家寨、孙家坡、肖家坡、史家寨老皇甫路,就是从库峪口通往石门村交通。
今汤峪川石门村、马塬村、张坡村、汤庄、高堡,峙峪村一带交通,在古代是进汤峪口的交通路线。
按常理,树木多长于沟内和两侧坡地。山梁为天然道路。因此,今峙峪村到东山、骆驼岭,再到林家寨,姚家寨和孙家坡,沟之间的山梁上,也可能踩出小道。
所以以今推古,讹误不大。
总之,石门山以北,最附合常建和王昌龄诗所绘隐所情景的,只有峙峪谷。隐居在峙峪村一带,才真正附合王昌龄既远离尘嚣,又易为外人所知的隐居目的。可在此一帶进行实际勘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