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尚头
孟昭峰

(网络图片)
那是本世纪初,某单位家属院花园内,一群老头、老太太正你一言,我一语,津津乐道地扯着闲篇。
“听说没?老尚头放下清闲,收起废品来了,挣个仨瓜俩枣的。”
“他工资那么高,还干这,搞不懂。”
“还不是娶了没工作的小媳妇,带个拖油瓶,日子紧巴呗。”
“不小的官呢,退了休捣鼓破烂,不嫌磕碜,真有一套。”
大伙说的老尚头,是这个单位一名原中层主管。对于他,还真有些话长。老尚头性子耿直,挺倔犟的,为这前妻与他合不来,已分手多年。到了半拉老头的年龄,经人介绍,有个小他20岁叫玲的乡下女人跟了他,还带个10多岁的女孩。老尚头退休后,工资比上班时降了一截。这样一来,三张嘴吃饭、家里各种花销全靠他,实在不够宽绰。有些存款不假,还是舍不得拿出来花,他需要留一手,为养老攒点雷打不动的钱。琢磨再三,老尚头冒出一个非同寻常的想法:收废品。他考察过,这生意成本低,出手快,有赚头。难为的是,要不要面子,敢不敢挑战世俗?又思来想去,心里亮堂多了,什么官职呀,退休后就是老百姓,面子值多少钱,能当饭吃?于是,凭着骨子里的倔劲,他大胆走出了这一步。什么前卫啦,折腾啦,无论咋形容都行,他不管。
买卖开了张,还真火。老尚头作为单位的老人,情分不浅,单位整理出来的杂物都由他收,家属院熟面孔更多,不少门户,废品等着他去光顾,以致外边收废品的人进不来院,生意没他们的份。两口子把收来的废品精心捆扎打包,装上新买的脚踏式三轮车,一一摆放整齐,直至高高冒尖,用绳子绑紧,然后送往收购站。玲前面蹬车,老尚头后面推着,知心话连成串,一路乐呵呵的。送完货,数好钱装兜里,老尚头稳稳坐在车上,边哼小调边瞅蹬车的玲,咽了口唾液,美美的。途中,不时有人打招呼,偶尔被开个玩笑:“你们单位了不得,看你,收废品的都是蛮大的官。”老尚头并不在意,不亢不卑回敬一句:“那是,要不,你也过来吧!”
玲长相还算受看,就是不太勤快,有好吃懒做之嫌。还是老尚头会调教,有法子让她起劲忙活。自从干上这生意,老尚头就在家里明算账。收废品挣的钱全交给玲打理,再每月拿出部分工资贴补家用。另外,每送一次货,从他工资中挤出10元奖励玲。一家人过日子,还有这么好的“政策”,玲还敢懒吗?多挣票子才是硬道理。
这天,老尚头正在收拾刚从一户人家弄来的报刊书籍。“啪嚓”,一摞崭新的钞票从那册杂志里面零零散散滑落地上,20元、10元、5元不等,一共160元。再仔细翻看其他书本,又找出100多元。“哎哟,真是发财了。”玲看到这些,兴奋得快要蹦了起来。开始,老尚头也格外高兴,可慢慢一想,不觉有些忐忑。这户人家有位年近80岁的老太太,脑子一会清醒一会糊涂,会不会?想到这里,老尚头赶紧同玲商量,要把钱退给人家。
“说嘛?你傻呀,这钱又不是偷的,为何不要?”玲一听,很是惊讶。
“挣钱应堂堂正正,收废品不丢人,可昧下人家忘在里面的钱,就太丢人了,绝对不行!”老尚头坚定地说。
“这事没人看见,人不知鬼不觉的。”
“不可,要是老人找不到钱,无缘无故地丢了,该多难过,他们家还不闹翻天呐?”
“也罢,反正都是你说了算。”玲拧不过他,只好让步。
老尚头毫不犹豫,“咚咚”敲开那家的门,把钱还给人家。原来,那家老太太爱抽烟,又执意不让儿子买,生怕儿子买好的贵的,多花钱。她非得亲自出马,买那种便宜的。儿子只好定期给些零花钱,由老人支配。老人习惯把钱东藏西放,有些竟然塞到老掉牙的书籍杂志里,便于随时花。而收拾东西容易挪地,时间一久,脑子一乱,有些钱放哪就记不清了。赶巧,儿子清理旧物去卖,闹出了这档子事。丢的钱完璧归赵,那家人十分感激,对老尚头的品行越发敬重。
因为多是老同事,邻里街坊的,有时人们把某些不值钱的物品送给他,不要钱。老尚头却严肃地回绝了,说,俺不穷,无须怜悯。这废品你卖我才收,白送我不要。看,牛脾气又犯了。
后来,老尚头患了偏瘫,腿站立不起,无法亲自收废品了。他坐在轮椅上,陪着玲收,看着她整理、打捆、装车,目送她蹬着那辆三轮车送货,直到视线没了影子。
掐指算来,老尚头享年七十有三,如今,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他与众不同,总想整出新鲜的,感到里子比面子重要,以收废品的劳动滋润了家,改善了生活。他两手空空、无牵无挂地走了,留下的,养活玲她们娘俩足够了。
作者简介: 孟昭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仰慕诗意,喜于写作,多次征文获奖。有200余篇(首)散文、诗歌见诸报刊,著有个人专集。心语,以文会友,其乐融融。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