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游老龙头
乡音乡情罗天明
万里长城的老龙头,是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是镶嵌于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
长城,东起老龙头,西至嘉峪关,全长两万多公里,宛如一条巨龙飞跃大漠、贺兰、太行,自燕山而下,在辽西走廊山海关引颈而入渤海,故称“老龙头”。
万里长城自此始,锦绣山河从此开。老龙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军事要塞,明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成为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游老龙头以前,误以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就是万里长城东头,误认为山海关的关楼就是老龙头那高高扬起的龙头,岂知老龙头是山海关的一个景点,岂知山海关的关楼与老龙头还相距4公里之遥,岂知老龙头高昂的龙头名叫澄海楼,岂知入海长城部分叫入海石城。
老龙头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因其地势高峻和独特的海上游廊而闻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开始在秦皇岛修筑长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一支蒙古铁骑直奔南海口关而来,试图由结冰的海面绕过山海关老龙头进犯关内,终因潮水上涨、海冰解冻无法通行而被明军击退。为了防御北方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抢掠和骚扰,翌年,山海关主事孙应元在长城尽头修筑了第一座敌台,名为靖虏台;明万历七年(1579年),驻守山海关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又增筑入海石城,使老龙头成为守护京城不可逾越和坚不可摧的边防屏障。矗立于龙头之上、面海背山的澄海楼,是老龙头的标志性建筑,九脊歇山顶,二重檐,为万里长城东端的第一座城楼。高昂的澄海楼前身为观海亭,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兵部主事王致中在观海亭旧址上重建而成。“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澄海楼,是瞻海观潮看日出之胜地,乾隆皇帝数次游览老龙头,“澄海楼”就是他的御笔,其名因乾隆的“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对联而得,“澄海”意为大海澄清,海不扬波,寓意圣人治国,天下太平。上层匾额“雄襟万里”四字为明代大学士、山海关最高守关大臣孙承宗所题,既盛赞了澄海楼龙盘虎踞、气吞海岳的磅礴气势,又抒写了登楼远眺,观海揽胜,心潮澎湃,更加坚定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
自澄海楼往下三层,与靖卤台之间的城台上有“天开海岳”古碑,高2.6米,宽0.7米,碑文赫然醒目,道出了“放眼天际,苍茫一碧,天造地设”景观之神韵,生动地描绘了老龙头山岩耸峙、海阔天高的非凡气势,相传为一千多年前唐代名将薛仁贵东征高丽时所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时,“天开海岳”石碑被拽倒在海滩被海水淹没。相传张学良将军1927年在老龙头浴场游泳时发现了石碑,便命人将之重新树起,成为老龙头悠悠千年的历史见证。
南海口关,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进出长城内外的关隘,城台与老龙头长城墙体连为一体。据史料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兵部尚书孙承宗在此设立南海口龙武营驻防把守。靖虏台,全称靖虏一号敌台,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改名靖卤台。“靖”为安定、平定之意;“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之虏,故而靖卤台意为使海水平静之台,平定敌虏之台。靖卤台上部四周高高的女墙便于观察和射击,并设有一小屋储存箭弹,亦可供守护卫士遮阳避雨;下层东南西三侧各设有御敌瞭望孔和射击孔,往北直通澄海楼,往下至入海石城。
入海石城呈半岛状伸入海中,是当年戚继光为防止敌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节从海边潜入而建,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更如巨轮出海,斩浪劈波。入海石城长22米,宽8米,高9米,由每块重达3吨左右的巨石礅垒砌而成,任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能够有效抵御海浪的猛烈冲击和侵蚀。入海石城上东南西三面皆置御敌垛口,北上靖卤台,南入万顷波涛,构成了雄奇的海上堡垒。站在入海石城之上,俯视石城脚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凭墙临风眺望,云水苍茫,海天相接,蔚为壮阔。
“万里长城万里长,关内关外是故乡。”直到明朝灭亡,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后,老龙头才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
19世纪中叶,由于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中华广阔疆域和丰富物产,老龙头也一度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桥头堡。从1840年到1870年,英、法等国的兵船曾多次闯入老龙头海面窥探。1900年9月30日,英国军舰抵达老龙头海面,翌日炮轰老龙头,清军驻防守将郑才盛闻风丧胆,畏敌不战而逃。英军猛烈地炮火将靖卤台、入海石城等夷为平地,并从老龙头登陆,先后占领老龙头和山海关火车站,沙俄侵略军也于当日自天津到达山海关狼狈为奸。10月2日,侵略者联合舰队又从老龙头登陆,疯狂地烧杀打砸抢掠,澄海楼、海神庙、宁海城等被付之一炬,原本固若金汤的老龙头被侵略者恣肆妄为,蹂躏践踏而毁于一旦。
随后近百年的沧桑岁月中,海浪不断冲击,海岸沙丘不断增长,老龙头遗址逐渐被掩埋,几乎消失殆尽。
沧桑的老龙头,复建的新长城。1984年,一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使老龙头长城终于重新巍然屹立在渤海之滨,再现昔日雄风。
“万里长城 山海关”石碑前,入海石城西南侧沙滩上,“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石”明确了老龙头的经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确立了山海关老龙头“明长城入海处”的历史地位。
老龙头还包括澄海楼前的守军营地宁海城,以及老龙头西南约300余米、伸入渤海120余米的“蓬莱盛景”——海神庙。
山海关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东头起点(如今有人认为,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才是明长城的最东端起点),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那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共同构成了老龙头雄壮磅礴的江山画卷。
世界唯一的滨海长城老龙头,选址科学,建筑独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其磅礴壮阔气势名扬天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
如蛟龙入海的老龙头,既是英雄志士经略的要塞,又是文人骚客观海抒怀的胜地,壮丽风光吸引了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来此观海览胜。站在老龙头,望入海石城迎涛接浪,任凭海浪拍打冲击,岿然如山;极目远眺,海天一色,那“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栏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磅礴壮丽景象,令人心襟大开,豪情满怀,叹为观止。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魏巍雄关老龙头,以其历史的悠久厚重和恢宏的自然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见证了长城内外走向融合发展的历史沧桑,经受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和创伤,彰显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坚强和辉煌,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享誉天下的名胜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