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幢的来龙去脉
文/刘孟领
七月中旬,天气炎热,邢台市中心城区的一些老年人们,每天都习惯性地来到清风楼后的小公园里,说说笑笑,热热闹闹,谈天说地,侃古论今,像过会似的,人来人往,一派歌舞升平的氛围。就在这清风公园的西南端,矗立着一处全国稀有的国家级文物——“道德经幢”。
说它稀少,是因为它是全国仅有的三份之一!说它珍贵,是因为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说它价值连城,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李唐推崇道教的历史遗物,距今将近1300年,是道教最生动不过的历史教材;二是版本赫赫有名,石碑额头上的十六个大字“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告诉我们,是皇帝亲自注释的“道德经”;三是书法刻工堪称佳作.工整有力的楷书,虽经千年风霜磨洗,却依旧气度不凡。 邢台道德经幢,是从古城东北部迁移到市原点附近现址的。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它由原眼科医院附近的龙兴观原址迁移到襄都区卫生街“南长街办事处”后院内。后来十年动乱期间,遭到“破四旧”的冲击.毁成三截。
其中第一块和第三块石碑,在1982年被评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三块合体完全修复后重立清风公园内,在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的石碑,只能看到“道德经幢”四个字,其它已看不清楚。 《道德经幢》原名为《龙兴观道德经碑》,记载于《邢台县志》艺文。明代学者归有光在顺德府任通判时,曾将访碑游记记述于《归有光文集》中:“龙兴观道德碑,右唐元宗注老子道德经,开元二十三年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今天下应修官斋等州,皆于大观立万台刊勒。邢州有龙兴观,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质立石摹勒如制。至宗端拱初观台已废没,知州何瓒修复之镌记于台左方。余至邢州龙兴观仅存半亩之宫,而石台尚在,隐于屋后,人少有知之者千年之物。莫知爱惜,计亦不能久矣。”
邢台道德经幢在唐代时,幢身通高6.89米,由幢顶、幢身和幢座三部分组成,幢身共三截,呈八面棱体,最上一层阳面,镌刻“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幢一部”篆额大字,一至七面精刻楷书《道德径》原文及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注解。在第八面上部刻有“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阙月中南宫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等事,守邢将刺史,上柱国质建”字样。 甚为美观的道德经幢,幢身八面刻有御注道德经文。幢顶置宝盖为八角形,檐下转角铺以仿木华拱,柱头为圆柱形,装饰雕刻精细。幢体下有须弥座,十分漂亮。
这是由时任邢州刺史的李质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刊立于龙兴观内的。后经宋、元、明、清几次重修。宋瑞拱元年(公元988年),邢州军事柱国何瓒对其整修,李思顺镌刻于幢身中部的第八面;大元益州重修石碑的阴面有“正一统之国”字样。显而易见,龙兴观建筑的布局结构,大明正统年间重修石碑,非常珍贵的建筑分布图一目了然;第八面下部,还有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月,段圻观所之《记》,段圻当时任顺德府南和县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邢台县县长苗新募资修台建亭,将道德经幢以亭庇之加以保护。事后立碑以记,原石碑随道德经幢迁于清风楼后丢失,去向不明。
据有关统计,全国各地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739年)《御注道德经》大部州府都刻石立碑,如易州、怀州、荆州、明州、苏州、襄州等。因是皇帝命令、谁敢不执行? 唐朝之所以强调主碑推崇《道德经》.是因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推崇老子道家学说、修造老子道德经幢。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国后,为了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追认老子为始祖。由于老子姓李,名耳,所以李唐对老子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注重从思想文化统一认识,教化民众。
我们知道,《道德经幢》是从龙兴观中移至清风园的,那么,当时的龙兴观是怎么样的呢?
据《今日头条》搜索可知,邢台龙兴观遗址在老眼科医院附近。从历朝历代重修石碑得知,龙兴观的建筑规模相当不小。这一唐代的主体建筑分为三部分,即前殿、主殿和附属用房。龙兴观的前殿为9米×9米的正方形,主殿为12×14米的长方形,其附属用房在主殿两侧左右各一座,与主殿相连接,6米x9米,合计建筑面积477平方米。
正所谓:
《道德径》倡依道行,
文约意丰博精深。
人与自然和谐处,
以柔克刚常修身。
春风拂去风尘事,
细雨绵绵润禅心。
一壶清茶品人生,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