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赓
浙江东阳
诗曰——
乐寿堂前醉朦胧,
平桥九曲卧湖中。
奇峰攒峙风帆远,
美石娇娥细柳空。
卷雨楼西松柏翠,
仰山堂北藕花红。
灵台经始常遗恨
五世春秋又盛隆。
此诗词说的就是上海豫园。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是上海著名景点之一,备受关注。

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园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族日趋衰微,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巨大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所得。其后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为不使这一名胜湮没,当地的一些富商士绅聚款购下豫园,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城隍庙东已有东园,即今内园,豫园地稍偏西,遂改名为西园。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国军队强占豫园,大肆蹂躏。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国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余个工商行业所瓜分,建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1956年起,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历时五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
1959年,豫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豫园开始对公众开放。
1982年2月,豫园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主要景区分为六大块——三穗堂景区、万花楼景区、点春堂景区、会景楼景区、玉华堂景区、内园景区。
三穗堂景区中元代铁狮是游客的喜好之地之一。
元代铁狮位于“渐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铸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七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虽然不同于石狮子,但铁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以生铁为原材料雕塑成狮子的形象,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雕塑品。具有较高的科研、历史和珍贵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资料。
三穗堂景区中的大假山也十分著名。大假山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约14米,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对大假山的评价是:“峻 颇惬观赏”。
万花楼景区中的银杏是秋日必看之处,黄灿灿的叶冠如遮天蔽日的雨伞一般,美不胜收。银杏树高达21米,枝叶茂密,相传为建园时园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万花楼中的两宜轩也是集合了中国古典元素的美景之一。复廊东端有一小轩,在这里探首俯视则清泉如镜,隔崖相望则石峰壁立,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故名两宜轩。北面有建筑名亦舫,形状如古代之船舫。
点春堂景区人们最欣赏的是穿云龙墙,栩栩如生。穿云龙墙位于点春堂西,龙头用泥塑成,龙身以瓦作成鳞片。园中另外还有几处龙墙:大假山后有卧龙,和煦堂西有双龙戏珠,内园“可以观”前有眠龙,各具特色。
点春堂更是这景区里的必去之处。点春堂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曰“飞飞跃跃”。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场所,俗称“花糖公墅”。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起义失败后,点春堂遭到严重破坏,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资重修,历时四载完工。现堂中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国画《观剑图》。画两边是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对联:
“胆量包空廓,
心源留粹精”。
堂内还陈列着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

会景楼景区中有着积玉水廊这一美景。积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
还有着三曲桥这一优美的地方。流觞亭,因其两面临水,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亭侧有三曲板桥,贴水而筑。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楼,西临清泉。山洞盘桓,循洞可达山顶,洞内有泉,涧溪水从洞内流出。
玉华堂中的藏书楼是文人作家必去之处。藏书楼,又名绿杨春榭、书画楼,上海的书画名家曾在此组织“豫园书画善会”,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高邕、蒲作英、钱慧安等经常在这里聚会,展出作品,是海上画派的发源地。解放后,上海著名书画家沈尹默、吴湖帆、刘海粟、谢稚柳等多次到豫园书画楼雅集,切磋书画艺术,并为书画楼题额。
得月楼。玉玲珑西有“衬玉玲珑”圆洞门,进门是一座两层楼,因楼西近荷花池,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故名得月楼。月明之夜,登楼欣赏池中月景,心胸为之开廓。楼上陈设名贵文物家具。楼下的大厅名绮藻堂,取“楼台近水,水面风来,水波如绮,藻采纷披”之意。

豫园内院中的古戏台。古戏台建于十九世纪末,坐南朝北,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7米见方,左右两边有栏干,台柱高约2米。台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全部贴有金箔。戏台顶部的藻井呈穹隆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中心是一面圆形明镜。戏台后部有六扇木屏门,门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图案。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的手迹。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的明式红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个观众座位。戏台前的院落中,有一块特大金砖,这是浙江嘉善古典瓦厂特意为古戏台烧制的,砖每边长123厘米,厚16厘米,重近一吨,堪称金砖之最。曲苑古戏台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环境典雅,古趣盎然。
江南园林之美,在于体现出中国古典哲学中追求的极致思想天人合一。江南园林布局精巧,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外观私密,内部最为贴近自然。无论假山池塘,楼阁亭台,均小中见大,玲珑剔透,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古建细微处,少不了精美的雕饰,厅堂陈设,琴棋书画不可或缺。古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建造,是一门艰深复杂的学问,将人工技艺发挥到了极致,涉及了众多的美学领域。豫园原为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 始建于1559年。现存园林面积30余亩,古建筑40余处,保存相当完善。为上海园林参考做出了极大的帮助。

《豫园游后感》
豫园记忆梦留长,
九曲廊桥忆影幻。
户牖雕栏实巧妙,
房檐龙凤欲飞翔。
池中菡萏凌波舞,
院后假山迎日昂。
美食汤包回味久,
古色古香美名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