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色 甘 南
都 乖 堂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人生就是一场美好而又漫长的旅行。体味人间冷暖或心灵深刻,感知困顿意外或者落魄惊艳。走出琐碎生活,独处宁静澄澈。红尘三千,念在山水。带着对众生的祝福,转动刻满梵文的转经筒,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也许,这就是有些人终其一生所追寻的信仰吧!
----题记
(三)碌曲:西藏的地平线郎木寺
这块土地本身和它的整个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藏区的天空确有它独特的趣味。远处,在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
-----罗伯特·彼·埃克瓦尔《西藏的地平线》
一个当时藏传佛教盛行的地方,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在此扎根存活了下来。更奇特的是,在各自的信仰大碰撞下,他还能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笔描写郎木寺,为世人介绍这个人间净土。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彼·埃克瓦尔。
埃克瓦尔,传教士、作家、藏学家和翻译家,特别是在藏区人类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越。因撰写并出版《西藏的地平线》一书,让郎木寺这个甘南小镇开始名扬海外,也引发了西方人前来寻找郎木寺的热潮。
1898年,埃克瓦尔出生于甘肃岷县,其父母皆为基督教传教士,开办教会学校,其14岁之前就生活在甘南藏区。因父亲去世,1912年回美国进入大学学习圣经、族群知识及语言类课程,期间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至1937年,埃克瓦尔作为一名传教士深入甘南藏区,为取得藏区头人、寺庙活佛和牧民的信任,取藏名喜饶宗追。他在民族志小说《苍穹下的黑帐篷:一部西藏小说》和游记回忆录《西藏的地平线》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藏区生活。之后参与《西藏门户:甘肃和西藏边界》编写工作,尤其是《蹄上生涯》一书,首次将安多藏区游牧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在西方学者面前。1983年埃克瓦尔去世,与他人合著的《藏族人地朝圣之旅》由亚非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在藏学发展研究过程中,埃克瓦尔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纵观其一生,从大洋彼岸到藏区朝拜著学,何尝不是一位通向知识真理道路的虔诚信徒呢!
在寺院外墙的转经筒长廊上,藏民、红衣喇嘛以及游客一次次、一圈圈地不懈地行走,不断推动着一个个经轮。从他们虔诚的表情里、纯净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心灵深处的安祥与期待。
行走于郎木寺古镇的大街小巷,穿过那些错落有致的经堂、僧舍、民居,都会有天真、质朴、热情的面孔向您走来。在这里,没有城市的拥挤喧嚣,没有匆匆忙忙的上班一族,只有庄严的喇嘛、质朴的藏民、虔诚的回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发色、各种肤色的游客。大伙儿都在这里迈着轻快的脚步,温文而悠闲,那些爽朗的笑声总会让人心生欢喜。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特有的清澈的松香味,在小镇里弥漫开来。于是,我也跟着放慢脚步,用力去呼吸这个海拨3600米的高原小镇上浸人心脾的清新的空气,去体会那份难得的悠闲与宁静。
浩莽历史中,总有残存的蛛丝马迹、浮光掠影,它们变幻在云雾里,刻画在人们的面庞中,让我们一窥时间的无涯浩瀚和生命信仰的生生不息。
川之北,甘之南,一路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藏传佛教寺庙。郎木寺,说是寺庙,也是地域名称,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峦重叠、翠柏长青、湿地汩汩,有“东方瑞士”的美誉。
“金盆养鱼”是对郎木寺古镇地理环境的形象概括。东南面是嶙峋光秃的红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处在这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上,处地空灵,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确有大名“白龙江”。白龙江的西北一侧属甘肃省管辖,东南一侧属四川省管辖。属甘肃省管辖的地面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地面叫“纳木寺镇”。“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回事,是音译的两个不同汉字,只是为了行政区划易于区别而已。
郎木寺,藏语全称是“德合仓郎木”。又因为分属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管辖的“德合仓郎木”地面上都有寺院,所以又分别叫“德合仓朗木寺”和“德合仓纳木寺”。坐落在郎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赛赤寺”,坐落在纳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格尔底寺”,两座寺院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德合仓”和“郎木”藏语分别是“老虎洞”“仙女”的意思。相传白龙江东南岸的峡谷里有一个大山洞,有猛虎,故称“德合仓”;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婷婷玉立的仙女,故称“郎木”或“纳木”。“德合仓郎木”或“德合仓纳木”即“老虎洞中有仙女”的地方。
清晨,远远望去,庙堂雾气弥漫,青烟淼淼,既雄浑亦庄严。寺庙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山下村镇在慢慢苏醒。小镇晨雾缭绕,天上的神鹰飞翔,山上的经幡迎风招展,僧人已经做完了诵经早课,磕着长头、匍匐前行的藏族阿妈向山顶走去,在藏族地区这样的景象再普通不过,可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还是感到颇为震撼。
溪流北岸的郎木寺和南岸的纳木寺两座佛教格鲁派寺院,中间夹着两座分属伊斯兰“格的木”派和“伊和瓦呢”派的清真寺。千百年来,它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位于甘肃地境的郎木寺是安多藏区仅次于塔尔寺、拉卜楞寺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1748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它的规模和名气虽没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声望却出奇的大,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扩建,现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印经院。
川之北,甘之南,美景洒在路上、洒在草原、洒在山峦、洒在村庄。云像棉花糖一样,在天空上恣意舒展。庙宇森严林立,经幡肆意飞舞。还有黄帽红袍的僧人踱步,朝圣者虔诚地匍匐。如梵天净土,如远离尘世的圣境天堂,如梦中的香巴拉。如此的神秘而又圣洁,带给人太多太多冲击心灵的震撼。
每一个热爱旅行的人都有一个关于青藏高原的梦,都期望有一天会背起行囊,向那片心灵净土的藏地出发,而我先从这里开始圆梦:甘之南,川之北。
郎木寺不大,也不繁华,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纯净圣洁的高山,开满格桑花的草原,禅意无限的寺院和古老庄严的藏式民居和淳朴的民风。
一条街,就像一根绳子,把郎木寺的风物串起来。左右两边摆开达摩酒吧、阿木餐厅、拉姆手工、白龙马队、丽莎餐厅,粒粒玛瑙般挂在郎木寺小镇的街边。藏语、汉语、英语,藏族人、汉族人、回族人、外国人。
一条河流,一条街道,一壶青稞酒,一缕藏香。左手红尘滚滚,右手梵音净土。故愿停下脚步,在此一生一世。
主街还带着拐弯,拐弯的北边是甘肃,南面是四川。若是在以前,站在弯的这边向那边拨电话一拨,便是长途;长途有多长,一街之隔就是长途。拐弯的尽头便是郎木寺,寺院里有经历了300多年仍栩栩如生的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灵体,寺后是纳摩大峡谷,白龙江源头就在峡谷里。
郎木寺的两座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有1000多人,占小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民居与寺院完全融合。站在山坡上可以俯瞰整个小镇。寺院的建筑风格独特,红墙金顶的寺庙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围着寺庙零散分布的,是分不清属于甘肃还是四川的民居。主人用石墙或篱笆围起院子,远远看去,就像草地上的一个个“童话世界”。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
在通往佛塔和寺院的小道上,有人手持并轻摇转经筒,不停地走着。那依山而建,金碧辉煌,恢弘大气的是赛赤寺。赛赤寺错落有致的殿堂、屋檐、房顶都使用鎏金工艺,金色的寺顶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而隔江相望的格尔底寺相对古朴了许多,没有流光溢彩的金顶,而是低调的银色,殿宇也松散地散落在山坡、河边。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红袍僧侣隐现在松林绿地之中,颜色鲜明亮丽而又和谐。
号声响起,众僧步履匆匆,赶赴大堂,百人齐诵经文,神秘的力量澎湃汹涌,撞击你的心灵,刹那间,顿悟之感,醍醐灌顶。朝圣、祈祷、诵经、拜佛,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佛塔和唐卡,还有安放心灵的净土和平安幸福的寄托。此时的郎木寺空灵禅意,任何人心中都有一股力量在涌动,那便是信仰。
郎木寺,我见到一个不同于凡间的世界。这里的小孩子很小就会被送到寺院中修行一段时间,就如城市中的孩子,到了岁数必须要入学堂上课。因此,行走于这里你能看见很多穿着喇嘛服的小孩子!
听说,放牧的藏民收入颇丰,会把收入的大部分捐给寺庙,坚定信仰,执着无悔。碰到很多信众,绕白塔,转经轮,磕长头,心中有执念,道行且长。就像脚下的这片土地,永远默然无语,却藏着生命的真相,等待你与它相遇。
现在看来,埃克瓦尔的传教工作显然不算成功,这里已完全看不到基督教的痕迹。当年埃克瓦尔在郎木寺致力弘扬的基督教,早已烟消云散,片羽不存。
如今的郎木寺,经历过荒凉和繁华,见识过兴盛与战火,看尽了悲欢和沧桑,送迎着僧人和过客,千年的驿站也早已湮灭。它以一种宁静的姿态,定格在川北甘南这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恬淡优雅,悠闲从容。郎木寺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浓郁的宗教氛围、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最终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人诗云:
万里赴西蕃,山深远世喧。
寺前烟袅袅,云外鹫唳唳。
昨夕问禅理,今朝悟佛言。
欲寻清净土,何必去桃源。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是的,放空自己,释放自我,这是解压最好的方式。没有了功利心,也就没有了忧虑和烦恼。也许,岁月缓慢、时光静好的郎木寺镇就是物我两忘、身心栖息的藏地桃源吧!
人生就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在乎的是看风景的心情,旅行不会因为美丽的风景终止。走过的路成为背后的风景,不能回头不能停留,若此刻停留,将会错过更好的风景,保持一份平和,保持一份清醒。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这就是人生。
作者简介:

都乖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周秦文化厚重之地——宝鸡陈仓,十七岁始淬炼于河西走廊锁钥雄关——拂晓劲旅,现供职于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生活、激情、真诚、感恩”热恋一方黄天厚土,笔耕不辍,勤学励志书写人生真谛,执著于“寻根文学”创作,至今已有一百多余篇散文随笔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个人散文集《心路驿站》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