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让每一个人都精彩,2023年11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走进位于祖国边陲的勐腊一中高二334班,经过3个多月的实践,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打通了精神高地的“任督二脉”,把“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课堂理念和“高分是高快做人的副产品”的质量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在2024年1月迎来的全省期末金太阳联考中,334班总分平均分比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时提高17分,大部分科目平均分也均有提高,学生联考名次在前100名的有10位,其中在前10的有2位。这是334班在目前参与过的联考考试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如今,一年时间即将过去,在2024年8月29日的一次颇具难度的数学测评中,全班竟然有6人获得了满分!这对历史类考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今选优秀学子刘增美近日佳作《移用、化用、创用之“三标课堂”》,供大家一睹边陲学子的独特风采。
言皆有意,繁简不一,效果不同,事亦如此,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让我的学习进步十分之快。孟先生的“三标课堂”让原本生涩的课堂变得高效、快乐、灵动,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愉悦、鲜活、丰润。孟先生的“素养理念”更是深深地折服了我。
盲目移用者,往往虚有其表;稍加改进者,如雾里看花;唯有合乎实际独创者,方能“毕也必巨”。“三标课堂”中,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学习方法,做一道题目,不是单做那一道题目,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不同的做题方法和一题多变。只有将学科素养牢牢掌握在手里,由浅入深,才能渐合佳意。
“移用”,让我们看到路之雏形;化用,让我们开辟道路,一苇以航。作为一名“三标课堂”中的学子,孟国泰先生教会我移用,作始于简,理解化用,逐步深入,推动创用,其将“毕也必巨”。
学习数学,要将所学的题型化于内心,学会创编自己的题目,做到“做一题,会命题”“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孟国泰语)
“学习不只是看见,更应看到。”这句话在“三标课堂”中深入我心,在孟先生的教导下沁人心脾。我要将“小我”上升到“大我”,在政治学习中,要有质疑精神,不局限于教材和工具书当中。在二十大报告中,我只记住了“六个必须坚持”,而且仅限于此,但孟国泰先生却在谈论政治与国家大事和高考的联系时把它们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将"六个坚持"融会贯通到答题中,集中分析在知识理解上,应用到各学科素养中,加入到高考作文里,此便为“化用”。将与国际紧密联系的热点和与党政大事相关的论点深入到学习目标中,继而自行研究题目、创编题目,终成一绝,此为“创用”。
我们不能总是相信“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孟国泰先生的教诲,也是我从“三标课堂”中学习到的应对高考的方法。我们必须将各科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融入到高考备考中,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不要局限于一片小天地。
在一次次的“三标课堂”上,我在小组中学习、交流和分享,将我不懂的方面“学”和“问”出来,不仅提高了我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在知识的运用上达到了更好的效果,我的自主备考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看见?还是看到?取决于角度。角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人生!”(孟国泰语)在学习生活中,我常常想起这句话。利用多角度看出不同的问题方向,尽显人生百态。在“三标课堂”中,借用点化之力,为创新助力,通过创新之路走向辉煌未来。移用知识点,化用知识点,创编题目,在“三标课堂”中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也有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三标课堂”上要先以个人为主体,开放自己的思想,晒出不同的个人风采,在团体进步中实现自我进步。
在2024年8月29日的数学测评中,刘增美与其他五个获得满分的小老师闪亮登场。
作者:刘增美(勐腊一中高三334班小老师)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