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郑谷在蓝田云台山隐居过吗?
郑谷,晚唐诗人。宋·陶岳《五代史补》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时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坊间盛传云台山为郑谷隐居之地。云台山是蓝田名山之一,历届县志有载。它位于汤峪、岱峪和大洋峪之间,因山峰形如上弦之月,人称“月牙山”。又因终年云起雾涌,又称“云漾山”。
郑谷真地在云台山隐居过吗?笔者经过考析,答案是否定的。
一
郑谷来过蓝田吗?来过。
乾宁二年(895)夏,郑谷升右补阙。七月,长安兵变,昭宗出长安,由大义镇东奔蓝田石门镇圣寿寺,调兵勤王,郑谷随驾奔亡。有《顺动后蓝田偶作》。八月返京,有《摇落》诗。
郑谷在石门呆了一月多时间,作为驾前之人,陪王伴驾。除非昭宗来汤峪大兴汤院,否则同汤峪无缘。而昭宗忙于搬兵救驾,何来闲情赴汤峪口?即使来过,短短数日,郑谷也不可能隐居云台山。
乾宁三年(896)七月,凤翔李贞茂犯阕,昭宗奔华州,郑谷作《渭阳楼闲望》、《奔问三峰寓止近墅》、《卷末偶题三首》、《叙事感恩上狄右丞》、《华山》等诗。
乾宁四年(897)九月,郑谷迁都官郎中。虽居冷曹,但亦具备入阁资格。光化元年(898)八月,郑谷自华州从驾返京。作《回銮》、《初还京师寓止府署偶题屋壁》。
都官郎中属于冷曹,故郑谷寄遇华山北峰道舍,整理自己诗稿,名为"云台编”。
书名何意呢?
《云台编自序》云:“乾宁初,上幸三峰,朝谒多暇,寓止云台道舍,因以所记。或得章句,缀于笺毫;或得于故侯屋壁,或闻于江左近儒;或只省一联,或不知落句。遂拾坠补遗,编成三百首,分为上中下三卷,目之为《云台编》。”
这里的"三峰"和"云台”又在何处呢。既在华州,便在华山。
北峰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北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的好所在。
峰上道教殿亭颇多,除倚云亭外,有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郑谷在华山云台峰道舍寄寓三个年头,因属冷曹,故有时间整理诗稿。又何来蓝田云台山隐居呢?此云台非彼云台啊。
且郑谷云台归隐之事,历次县志于山川和遗迹节皆不载,自当子虚乌有。
因名附会,以讹传讹,不过坊间之常事耳!
二
樊维岳等人在《凤鸣玉山》引用了郑谷的《寄赠蓝田韦少府先辈》,认为郑有别业在云台山,我们就来分析下这首诗:
王畿第一县,县尉是词人。
馆殿非初意,图书是旧贫。
斫冰泉窦响,赛雪庙松春。
自此升通籍,清华日近身。
少府在唐代是对县尉的尊称。这位县尉姓韦,任职蓝田。寄赠一词说明了郑谷不在蓝田,否则需要寄吗?
下来我们看诗意。对这首诗的理解关键在于对"馆殿"和“通籍"、"清华"几词的理解。
馆殿是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 集贤殿 、 右文殿的统称,皆掌管图书,修撰书籍之机构。唐代县尉经常兼任中央集贤院、史馆、宏文馆等馆殿职务,而其来源之一就是中第者(张玉兴《从统计数据看唐代县尉的来源与迁转途径一一兼论县尉的兼任与差出及对县政的影响》),例如唐代钱珝所写 《授户部巡官秘书省校书郎杨玢武功县尉充集贤校理制》一文,扬玢就由原来的户部巡官秘书省校书郎升任武功县尉充集贤校理。所谓通籍即进士初及第,新官通报名籍于朝廷。朝廷中已有他的名籍。
很明显,这位韦少府,则是由原来的馆殿之职升任蓝田县尉,所以说升通籍。郑谷听说后,给他赠诗道贺。所谓"王畿第一县,县尉是词人"是恭维话。蓝田岂是京兆第一县,这置长安县于何地?
下来说原来的馆殿之职不好,贫寒得很,但韦先辈冰心玉壶,劲如雪松,现在终于出头了(斫冰水出,雪松逢春)。升任县尉,更有资格同高贵门庭(清华)来往了。所谓“清华”指的是清高显贵的人或景物清秀美丽的地方。例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杂艺》中提到:“王褒地胄清华。”这里“清华”描述的是一种清高显贵的门第或官职。
如果把这首诗理解为郑谷任蓝田县尉,写诗给韦少府,不仅不合题目,而且难免自吹自擂之嫌!
顺便说一声,郑谷光启三年(887年)中第后是任县尉一职,但他任的不是蓝田县尉,是京兆鄠县(今户县)尉。次年,兼摄府署,迁右拾遗,擢补阙。乾宁三年(895年),昭宗幸华州,谷奔行在。次年,拜都官郎中。一直到他归隐老家。
因此,这首诗并不能证明郑谷隐居在云台山。
如果他任蓝田县尉,又在云台山上隐居,如何上班呢?天天骑马吗?上下云台山、桃花岭和白鹿原,涉汤水、岱水、灞水,是容易的事吗?
这位韦少府是谁呢?牛志上记录了唐代担任县尉者,有京兆人韦伦,然此人生卒年分别为716一799。而郑谷生卒约为851~约910,二人无交集。此人必为他人,而县志不载。
不过,李频(818一876)写过一首《送延陵韦少府》诗。李频854年中第,是郑谷前辈,与郑谷有提携之恩。二人交好。想必这位延陵韦少府作为李频之友亦与郑谷相熟。故升职后以诗贺之,称他为先辈就是很正常的事了。资料有限,只能待以后详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