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姊妹伺母600天
作者:裴育民
自母亲前年双腿无力,不能自行走路需要坐轮椅后,她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我们兄弟姊妹便商量轮流回家照顾母亲生活。让她的晚年人生依然有一个快乐与幸福的归宿,享受儿女们贴心的照料,感受来自儿女们的心灵深处给予她的关爱与温暖。
就这样,我们兄弟姊妹6人排了轮流值班时间表,每人每次值班一周时间,星期天下午4点交接班。值班期间日夜陪同母亲生活,负责为母亲做饭、洗碗,抑或喂饭,帮助接倒便盆等。我比弟妹们年长,我首先声明带头值第一班,然后按弟妹年龄依次排班。妹妹们说我70多岁的人了,再加上还有社会组织领导工作,不要给我排班了。我说我想办法克服困难,调剂兼职的研究会工作时间,带头回家伺候母亲生活。
如此安排执行,算来我们兄妹轮流伺母已经600天了,平均每人100天,我也达到了80多天。这么长时间,弟妹们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吃苦耐劳精神,体现出了作为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真诚的挚爱与呵护之情,也展示了各自的那种为人品行和执着的孝敬之心。大家的行为在整个村子受到人们一致好评,也似乎为百岁母亲教子有方受到人们的称赞。当然,母亲每每提及村子人都说她有福分、儿女孝顺,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照顾基本失能的老人辛苦劳累是自不用说的。一天做三顿饭,洗三次锅,白天尚可,晚上两三回起来接尿倒便盆,休息不好是必然的。但大家恪尽职守,尽力为母亲着想,保证她生活一切安稳。
(一)
三弟建民年少从军十多年,在部队练就了严谨的军人作风,亦在部队提干至营级干部,后转业地方工作,现已退休。这些年来,他替母亲操了不少心,也代替我为父母尽了不少孝。前几十年父母生活吃穿用都是我负责,包括两位老人生日庆典活动,都是我从咸阳买菜买肉送回来。后来建民弟主动要求承办这些事情,让我省了不少心。
他在县上工作,父母有了病,都是他主动联系医院,及时为父母检查治疗。2007年冬天,父亲在县医院住了40多天,都是他料理安排,在县上四弟和二妹及亲友们的帮助下,父亲得以康复。
本来老家就是父母相依为命,记得之前有一次,父亲生病也是建民弟把老父亲送往县医院住院,母亲一个人在家,不知半夜什么时候从床上掉了下来。父亲在家时,每天早上天亮就打开大门,而这天早上太阳老高了,门却没有开,邻居就叫门,没人答应,大家翻墙进屋,发现母亲躺在地上不能动弹,赶紧又通知建民弟,他又回来把母亲送到县医院。
医生检查说,脊椎骨摔裂纹了,需要住院治疗。母亲坚决不同意住院治疗,她觉得父亲昨天刚住院,今天她也住院多不好。医生只好给她打了腰部固定绷带,让她在家静养百天。就这样,建民弟又把母亲送回老家静养。等我回家知道了母亲摔伤了腰,问建民弟那天送父亲去县上住院,咋不晚上安排人陪母亲呢?他说:“安排了,别提了,一言难尽!”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两年,我们轮流照顾母亲,建民弟不管有多大困难,都坚持按排定的时间回家照顾母亲,为母亲做饭,端吃端喝,尽心尽力。每年置办年货,打扫卫生,都是挺身而出,那种军人生活练就的严谨作风和真诚的为人品格,一直是我敬佩和感到自豪的弟弟形象,他的真诚、执着、待人实实在在和对这个大家庭的无私奉献,尤其是对父母那片忠孝之心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这样孝敬父母的人。我们兄弟姊妹们,没有人不敬重他。这是我们600天照顾母亲以及几十年来孝敬父母行动中最真切的感受。建民弟的行为品格也是我们共同的学习榜样。
(二)
四弟智民从小是在亲戚家长大的,母亲生了他,却没有养育他,直到他20多岁时,给父母提出要回村子居住,父母说,你要回来可以,但那边养父母工作要做通,四弟说:“那边父母后来也生了两个儿子,我回来养父母也有了依靠,再说我即使回到咱们老家,依然也不会忘记养父母的,也得照顾他们,我已给养父母的工作做好了。”父亲后来也见了四弟的养父母,他们说娃想回去,我们没意见,随娃的想法。父亲见四弟回归心已定,并给我们几个兄弟通报了这一情况。我也赞同四弟回家,就这样,我们与父亲一起为四弟盖了两间大房,并为他娶回媳妇。
这些年来,四弟对父母和养父母都一视同仁看待,在我看来他是把一碗水端平,让两边双亲都满意,父母也给他曾交代过,让他对养父母要更好,说咱们这边有你几个哥哥,你就少操心,主要管好养父母就行了。但四弟则是平等对待两边父母。就拿这两年轮流照顾母亲来说,四弟毫无怨言,满口答应,该他值班时早早回家。期间,他扭伤了腰椎,在医院治疗半年好转后又接着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四弟从小在人家长大,他依然不忘生身父母,当然也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为养父母养老送终,那个村子的人都夸奖他懂孝道、重亲情。四弟本不太会做饭,但他想尽千方百计为母亲改善伙食,学着为母亲包饺子、摊煎饼,这也真难为了他。我想,即便四弟做的饭不太可口,但母亲吃着应该是满意的。因为那体现着儿子的一片爱心和这血浓于水的母子情谊,是虽无养育之恩的无奈欠缺,却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血脉之源,是母亲给了他生命,他也以真情回报生命的本源。因为他懂得生命的根在哪里,明白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他更知道一个人的品行是否高尚,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在父母垂暮老矣时,是否全力呵护,我觉得四弟能做到如此程度,非常值得赞赏了。
(三)
大妹彩练,也已过了60岁,家里已有两个孙女需要照管,但她还是如期回老家,尽一份孝敬母亲的责任。尤其让我感动的是2021年5月4日,她在家陪伴母亲,那时母亲还能自己行走,只是腿脚不太利索,别人搀扶就更安全一些。但母亲那天起床一声不吭,没有叫大妹扶她,独自去院子的卫生间,不料突然摔倒,导致右胳膊骨折,在县医院打了石膏,疼痛了七八天,几十天后才拆了石膏,但胳膊僵硬了。大妹那天看母亲摔得很严重,疼得不时喊出声来,一种自责的情绪涌上心头。也许她在想,如果自己多操点儿心,扶老娘一把,母亲就不会受这么大的痛苦。真是母女连心,疼在母亲身上,痛在女儿心上。大妹这种自责和心灵上的内疚多少能让自己有所释怀,但不是谁都能有她这种做儿女应有的情怀。
后来听建民弟给我说,看到大妹当时很难过,泪流满面,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说母亲的医疗费由她来支付。他对妹妹说,这和你没关系,费用不用你管。听三弟建民讲述了前因后果,我说:“你说的对,不能让大妹付医疗费,咱们两个承担就是了。”仅就这件事可以看出大妹的人品,有孝心的人才会有内疚感和自责心。这也是他对母亲爱的深沉!
(四)
在我们兄弟姊妹们照顾母亲的这些年中,二妹霞练应该是付出最多的人。前多年母亲独自在家,那天晚上把腰椎摔坏了,卧床几个月,基本上是二妹照看母亲吃喝拉撒的。这两年我们轮流值班,二妹也付出了不少辛劳。她家是三个妹妹中离母亲距离最近的,所以有什么事先通知二妹。
二妹干事麻利,不管是处理社会事务还是家务活儿都体现着清晰的思路和颇有主见的性格,她也有两个孙子需要照顾,但她还是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一如既往地履行照顾母亲的职责。包括那次母亲摔坏了腰,她陪护了几个月时间。这种不讲价钱、不分多少、不怕吃苦“吃亏”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也许在她看来,伺候自己的母亲,还有什么价钱可讲,有什么辛苦可言?仅凭母亲生养了我们,就该为她付出一切,没有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责任,谁也没有资格说他对老人管够了,这是做人的道德和良知的体现。孝敬父母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却没有实际行动,更怕自己吃亏了。所以我们从内心赞赏二妹的做人品质。
(五)
小霞,是我的小妹妹,她亦退休。去年女儿生了个小外孙,有时她的亲家母回陕北,小孙儿就得由小妹看护。即便这样,小妹还是想尽办法参与回家照顾母亲的值班事项。有时她的时间错不过来,就与前后班倒换时间,竭力回家伺候母亲,尽她的一份孝心和责任。她在兄弟姊妹中是年龄最小的,但却以成熟、稳重、练达的思维方式对待父母,也许因为她是最小的孩子,难免受到父母心理上的特殊呵护。在父母的眼里,她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孩子。可小妹却从不以小自骄自傲,依然以其固有的单纯善良和谦虚谨慎的品格对待父母,与兄长和姐姐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体现着姊妹们永恒的情谊。尤其这几年伺候母亲,总是尽力而为,想着法儿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料理好母亲的生活,让母亲为之满意。
(六)
至于我自己,我不想多说什么,弟妹们都看在眼里,村上的人也有评说,母亲几次更是感动的说:“我跟你们享福了,我过去的辛苦没白受。”何况今年3月份,我曾写过一篇《伺母笔记》,谈及我对伺候母亲的切身体会,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我也自感对得起已故的父亲和健在的母亲。一个人一生能做到忠孝两全不容易,而在对待孝敬父母方面,我是无悔的!
2024年9月3日
作者简介:
裴育民,网名雨石,陕西兴平人,曾先后担任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