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洊安庸调”银饼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22枚银饼,其中4枚刻有文字,分别是:“怀集庸调”银饼1件,“洊安庸调”银饼3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怀集”即今广东省怀集县,“洊安”在今怀集县西,是当时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
在银饼上刻文,是依唐代赋税制度所规定。“洊安庸调”银饼上刻铭:“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铭文内容分别为: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錾文的格式、内容与唐代文献记载一致。
“洊安庸调”银饼刻文
唐朝在德宗两税法以前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按照租庸调法的规定,成丁者,每年要向国家交粮食、绢绫布匹、服役若干日或可用布匹折合。所收的布帛还可以折合成轻货——银制品,运送至京城国库,称此为“变造”。
而“洊安庸调”银饼正是洊安县(在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当地庸调折变为银,冶铸成饼送交国库的赋银,反映了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可能用银交纳赋税,这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