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特别喜爱的汪曾祺
——我的读书笔记
韩 忠 树
近日读了汪曾祺的两本散文集: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的《戏·文》;另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7月第二次印刷的《汪曾祺散文》,这两本散文集收录了他109篇经典散文,篇篇精彩,美到令人心醉,读后爱不释手,更是被他的顶级文笔所折服。
汪曾祺生于1920年,逝于1997年,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从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生涯历经半个多世纪、跨越两个时代,他创作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文论等诸体兼备,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的散文尤其出色,他继承了沈从文老师的文风,既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又倾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感和济世关怀,语言平淡,质朴精练,韵味无穷、字里行间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芳香,流动着生动的语言美。他的散文有闲适的诗性魅力、读他的散文,就像听一位睿智老人在唠家常、既亲功,又慢悠悠地犹如品一杯香茶,温暖人的心扉,让人感到特别解渴,特别过瘾,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曲折,受到过各种不公正待遇,但是他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在创造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世界里自得其乐。
在《自报家门》一文中,他讲述了自己一生传奇的经历,1920年3月5日,他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略高于秀才的“拨贡”,八股文写的好,又是一位为人医治眼疾的眼科医生,在汪曾祺很小的时候,祖父就教他读八股文。他的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又绝顶聪明的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还会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还是一位擅长体操和足球的运动健将。其父对汪曾祺的教育既有传统的旧式教育,又有新式的宽松的教育方式,在汪曾祺十几岁时,父亲就和他对座饮酒抽烟,他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从父辈那里接受了优秀的遗传因子,加之后天的刻苦努力,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独特的审美意识,练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事,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除了写作以外,还爱好书画、精通音律,乐谈医助,又是美食家,人们说他是将人生艺术化了的真人。在《我的老师沈从文》和《星斗其文、赤子之人》两篇文章里,他用最平凡的文字,深情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许多往事,包括先生勤奋地写作,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以及一些生活习俗,个人爱好,还有上课教学生写作等趣闻,沈从文老师交游很广,多为文化界名人,但都是君子之交,从来不言利,对前辈,对朋友,对学生,对家人,包括对保姆,都一样的尊重与平等,一样的含蓄和热情。最后写到沈从文老师的丧事,办理得十分简单,家人按照他的嘱咐,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只通知少数亲友举办很小的仪式,参加的人也不佩戴纸制的白花,每人发给一枝月季花,行礼后放置在遗体身边;不放哀乐,只放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沈从文老师就这样安静地走了,读了此文让人泪目。
汪曾祺有十几篇文章是对一些教授、学者、文化名人的人物素描,其中有《闻一多先生上课》,《金岳霖先生》,《老舍先生》、《唐立厂先生》《吴雨僧先生二三事》、《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司志》,《才子赵树理》,《遥寄爱荷华》
(写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婦)、《贾平凹其人》、《铁凝印象》等,汪曾祺用诙谐的语言、通过一些平凡小事,对这些大学问家和知名作家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使他们的音容笑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特别亲切,他还在《读史杂咏》一文中,以七言绝句的诗歌形式,吟咏了五位现代文人的史事,这五位文化名人分别是何其芳、废名、林徽因、沈从文、周作人。
汪曾祺的《戏·文》一书,收录了他17篇写艺坛逸事的文章,其中不少是写京剧界的人和事的,汪曾祺不仅会唱昆曲和京剧,还在北京京剧团做过编剧、写京剧剧本,参与了《沙家浜》等样板戏的创作,他写的《马、谭、张、裘、赵》和《谭富英佚事》,《一代才人未尽才--怀念裘盛戎同志》等篇章、把北京京剧团的五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台上台下,幕前幕后的许多故事妮娓道来,用幽默的笔触,使这些人物跃然纸上,一个个鲜活起来,让人们更加了解了这些京剧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在《我是怎样与戏曲结缘的》、《关于沙家浜》、《样板戏谈往》等文章中,汪曾祺讲述了自己学唱昆曲和京剧的经历以及京剧样板戏产生的背景及来龙去脉,讲述了他参与创作样板戏的一些情景,如《沙家浜》是四个人集体创作的,他是主筆,其中阿庆嫂的一些唱段以及“智斗”中胡传魁的唱词就出自汪曾祺之手。
他还讲述了几次与江青接触的情景,对于有人想在“样板戏”与江青之间“划清界限”,认为江青只是“剽窃”成果,他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他以亲身参与者的身份,说江青对于“样板戏”确实是抓了的,而且抓的很具体,从剧本、导演、演员、唱腔、布景、服装、包括《红灯记》中铁梅衣服上的补丁、《沙家浜》沙奶奶家门前的柳树,事无巨细,一抓到底。当然,对于江青和于会泳搞的“主题先行”,“三突出”等理论,他认为是违背创作规律的、荒谬的,对江青的一些作为汪曾祺很看不惯,认为她太霸道,说话的语气,对任何干部都是"见官大一级",总是用“一朝国母”的语气讲话,汪曾祺在《关于于会泳》一文中,对于会泳这个文革时期的风云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于会泳从一个文工团的演奏员到音乐学院教研室主任,几年功夫就升到文化部长的高位,其人必有过人之处,由于参加“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得到江青赏识,从而平步青云,于会泳提出的“文化部就要成为意识形态的公安部”,还有“三突出”理论即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沙家浜》的主角本来是阿庆嫂,江青和于会泳一定要把郭建光树成一号人物,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角原来是吴清华,非要把洪长青树为一号不可,结果是一号怎么树还是树不起来,给人印象深的还是二号人物。汪曾祺还认为,于会泳是搞音乐的,平心而论,他对戏曲音乐唱腔是有贡献的,他把一些地方戏曲和曲艺的唱腔吸收进京剧,还把西方歌剧人物主旋律的方法引用到京剧唱腔中来,《杜鹃山》中柯湘的唱腔引用就很成功,所以汪曾祺认为、于会泳有错误甚至有罪,但是他在音乐唱腔上的一些经验值得搞京剧音乐的同志借鉴和吸收,在对待江青、于会泳的评价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汪曾祺喜欢品古论今,对各式文论别有心解,他是难得的文论家,在《戏,文》一书中收录了他漫谈文学艺术评论的文章,如《动人不在高声》,《戏台天地》,《尊丑》、《细节的真实》、《再读苏三》,《打演杀家》、《谈谈风俗画》、《谈风格》等,还有几篇序言,如《中国京剧》序,《晚饭花集》自序、《晚翠文谈》自序:《汪曾祺自选集》自序,《菰蒲深处》自序,《职业》自赏,《日下集》题记等,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他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他所用的语言总是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说“他把白话白到了家",他能做到俗趣与雅化的结合,行文中总是行云流水一般,他的散文别有一种温情脉脉的魅力,流动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汪曾祺之所以被众多读者喜爱,因为他的散文有一股谈话风,文章是聊天似的,没有"文艺腔",更没有“官腔”,从不装模作样,让读者感到很亲近,他的散文像心里流出的话、民间百态,经由他的笔带出生活的气流,他兴趣广泛,风物、方言,野调、花草鸟兽和鱼虫,在他的文字里都有了灵魂、趣味横生。《汪曾祺散文》一书有十几篇文章是书写六朝以来风物志的,如《国子监》,《钓魚台》,《城隍,土地,灶王爷》、《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五味》,《韭菜花》等篇,既有写意,又有考据,还有体悟,在他的笔下万物都有生命,天底下凡是与人有关的,皆可成为审美对象,他这种绵里藏针的功夫,体现了作者的可爱之处,也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情思,可以说,较长一段时间里与汪曾祺同代的作家里,像他这样博学多才又出神入化的笔法不是很多,所以他才受到众多读者的亲近、喜爱和钦佩。
在我国文人的世界里,琴祺书画烟酒茶,缺一不可,酒又尤其重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号称诗仙的李白更是“李白一斗诗百篇”,他写下的“将进酒”狂放至极,中国的酒蕴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是有名的美食家,更以嗜酒闻名,他对酒的热爱简直是深入到骨髓的境地。他有许多喝酒的浪漫故事,在他七十岁生日时曾写下《七十书怀》一首诗,前两句就是:“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脚步迟”,真是“成也萧何,败亦萧何”。因为长期地抽烟和饮酒,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损害,77岁时被诊断患上肝癌,他得知这一消息并不难过,一如既往豁达开朗,饮酒照旧,在一次邓友梅组织的作家访谈会上,他仍然毫无忌讳地畅饮五粮液。1977年5月11日晚间,在家中消化道出血,5月16日抢救不治离开了人世。
今年5月16日是汪曾祺逝世27周年,我不禁想起诗人臧克家的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汪曾祺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虽然走了,但他仍然活在广大读者心里,恐怕汪曾祺自己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20多年的今天,他的作品被变着花样地编成各种文集、小说、散文、书画、游记,美食、谈写作,谈哲学,汪曾祺的作品长销不变,说明广大读者喜爱和亲近他,并且有大量的新读者正在走近汪曾祺。
写于2024年6月初

作者简介:韩忠树,国家税务总局黑龙江省税务局退休干部。退休二十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撰写散文、随笔、诗歌、游记、文学评论等百余篇,著有《加拿大探亲生活札记》、《暮年走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