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为沂蒙兵支书刘洪良骨刻文题联
洪福齐天盛事广,良言金玉吉祥多。这是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近日为沂蒙兵支书刘洪良同志集骨刻文题书的书法楹联,落款为;甲辰秋月,古稀之人丁再献。附丁再献先生墨宝:

笔者得知,这副对联是丁再献先生专门为沂蒙兵支书刘洪良题书的骨刻文楹联,刘洪良,家住沂蒙山腹地沂南县依汶镇双村,是一位从军16年的退役军人、兵支书,丁老先生老家是沂南,又曾是一位兵团战士,具有军人特有的家国情怀。当丁再献先生从家乡人口中得知老家兵支书刘洪良的事迹后,欣然提笔为兵支书写下了这一珍贵的墨宝。仔细欣赏,发现丁先生这副楹联是一副藏头联,丁先生构思奇特,巧妙地把兵支书刘洪良的名字″洪良"二字嵌入到楹联上下联首字,加之楹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充满了对双村兵支书刘洪良的赞赏。

退役军人刘洪良的村子现在叫双村,以前叫“狼窝子”村,该村三面环山一面岭,据沂南方志记载:此地在古代荒凉无比,且常有野狼出没,故而得名“狼窝子”。闻名遐迩的绿门山狼窝子战斗,就是罗荣桓元帅与陈光、朱瑞、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所指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摆脱寓意不佳的名字,经县里批准,狼窝子村更名为双村。时代在不断发展,生活也在悄然改变,然而,即便改了村名,那曾经贫穷落后甚至沦为沂蒙山区落后标志的狼窝子村,依旧未能摆脱贫困的困境。村中那些年轻的后生们,出外打工时都羞于提及自己是哪庄的,生怕被人瞧不起、笑话。

1975 年出生的刘洪良,18 岁那年毅然应征入伍。用他自己的话说:若不出来当兵,在家连媳妇都讨不着,只能打光棍。为了当好兵,刘洪良充分发扬沂蒙精神,在训练中全情投入、不畏艰苦,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工作上,他尽职尽责、力求做到极致,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荣立三等功2次,优秀士兵5次,优秀共产党员2次,多次被评为优秀红旗车驾驶员,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建功军营的铮铮誓言,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爱人。2009 年 12 月,刘洪良退伍。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政府安排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他一心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退役后,他首先成立了沂南县光昊家庭农场,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基地。短短几年间,他一跃成为村中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成了村里群众眼中的能人。他深知,只有自己先富起来,才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2021 年,他出任村支书,彼时的双村不仅穷,还是全县有名的乱子窝上访村。上任伊始,刘洪良充分发挥部队军人的优良作风,以党建引领,带领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首先着手化解村民内部的矛盾,理顺群众的思想观念。短短三年时间,双村的面貌便焕然一新。曾经,双村没有文化广场,村民们想要玩耍却无处可去。刘洪良深刻明白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道理,他多方奔走筹资 20 多万元,建起了一处现代化的文化广场。如今,村民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氛围。

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今身为兵支书、共产党员的刘洪良,更是将这一信念践行得淋漓尽致。除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还格外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较多,村中很多老年人的吃饭都只是将就凑合,外出参观学习后,他毅然决定要把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这件事办好。
去年 10 月份,在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集老年人休闲娱乐、洗浴、理发、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孝善食堂养老服务综合体建成并投入使用。





幸福“食”光,双村先行!在双村的孝善食堂里,饭菜香气扑鼻,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尽情享受着温馨的时光。刘洪良介绍道:“修建孝善食堂,就是为了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一个能吃上热乎饭、喝上热乎水的地方,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要办好。”

要想富先修路。刘洪良带领群众新修生产路7公里,环山路5公里,让乡亲们的出行劳动变得更加便捷。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参观,回来后进行产业升级,如今仅蔬菜大棚这一项,全村户均就增加了数万元的收入。在谈到未来规划,刘洪良心中早有了谱气:"双村地处沂蒙山腹地,红色资源丰富,历史上绿门山狼窝子战斗遗址、抗日保垒户、一门三烈士等都在我们双村这块土地上,下一步我们要深挖红色资源、深耕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旅游在双村“活起来”“亮起来”“火起来”,让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双村振兴;让双村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保垒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刘洪良的带领下,双村从一个落后的乱子村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役不退岗、初心永不忘的铮铮誓言,双村刘洪良、学习好榜样,现在的刘洪良己成为当地学习楷模。

双村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刘洪良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刘洪良这位优秀的兵支书,看到丁再献先生为他创作的这副对联墨宝后激动不已,可以说是如获至宝了,他要将这幅作品做为新的动力,决心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双村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他的先进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为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丁再献简介: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本文作者:青驼唐山,刘唐山,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沂蒙文化研究会会员,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其优酷视频影响力最大,为推广沂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