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进士一生忠爱农家盲女惊天动地鬼神感泣誉满古今——刘庭式义娶农家盲女为妻的故事
咏叹刘得之
章丘进士刘庭式,义娶农家盲女妻。
济南市章丘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达9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曾经孕育和造就了无数英才和历史文化名人。比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邹衍,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改革家王莽,唐初名相房玄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清代辑佚大家马国翰等,都曾在历史上尽领风骚。在这些历史名人中,刘庭式是一个特别守信义、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一)苏辙给哥哥苏轼讲述刘庭式义娶盲女为妻的故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同叔,谥号“文定”,世称“苏文定公”,四川眉州眉山县(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谥号“文忠”。“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一代文学巨匠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三苏也。
苏洵与苏轼及苏辙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夏,时年35岁的苏辙由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治所在今济南)掌书记。此后,一直到熙宁九年十月任满离济,苏辙在济南宦居三年多的时间。就在苏辙在济南上任以后,熙宁七年(1074)九月,哥哥苏轼以想离弟弟近为由上书朝廷,要求从繁华富庶的杭州调到当时还很偏僻贫穷的密州(治所在今诸城)工作,并于十二月三日到密州,任太守(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之职。其实,那时交通不便,诸城与济南相距还显遥远,苏轼在密州任职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也难以与弟弟相见。苏轼想念弟弟,便创作了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很好,由于常年不能见面,便经常有书信往来,其间少不了要谈到各自身边的一些同僚趣闻,其中即包括刘庭式。
老家是章丘的刘庭式,字得之,以殿中丞通判密州,主要职责是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亦负有监察和推荐地方官员的任务,又称“监州”(相当于副知州),年龄要比苏轼大不少。苏辙曾在信中告诉苏轼:他从济南当地老百姓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刘庭式是一位特别讲礼仪、重仁义之人。在未考中进士之前,刘庭式曾“议娶乡人之女”,虽有一个口头约定,但尚未送聘礼订亲。按古代的礼制,这种情况还不能算正式订婚。后来,刘庭式考中了进士,前途远大,而那个女子却因病而双目失明了。由于女子家在农村以耕种为生,且十分贫穷,家庭身份地位悬殊,所以就不敢再向即将为官的刘庭式提婚约之事。有人趁机劝刘庭式“毁约”另娶,或者改娶盲女健康漂亮的妹妹为妻。在那个三妻四妾盛行的年代,像刘庭式这样取得功名的人物,不去“赢得青楼薄幸名”是应该的,但娶个大家闺秀,然后纳几个小妾还是可以的。
进士刘庭式的做法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他得悉了乡女双目失明的情况后,非常坚决地表示:“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我心里已经答应她了,她虽已失明,我怎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呢?她已经很痛苦了,我怎么能让她更痛苦呢?刘庭式没有背信弃义,毅然决然娶盲女为妻。
婚后,刘庭式和盲女和睦相处,十分恩爱,生有两个儿子,生活得很幸福。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使人想起上世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的最初那几年,有不少年龄稍大一些的考生,他们考上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原来的“对象”散伙,已婚的甚至也以“没有共同语言”为由离婚了。再后来,有不少人升官、发财以后,开始追求“灯红酒绿、猎奇斗艳”的生活,离婚、甚至找“小三”“小四”的更不稀奇。这些人的品行和古代刘庭式相比,真是大相径庭,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二)苏轼与刘庭式的惊世“爱情对话”
苏轼通过苏辙了解了刘庭式的婚姻故事以后,对“部下”刘庭式的为人处世很钦佩、很赞叹。工作之余,他经常约刘庭式一起到“超然台”吟诗作赋,谈天赏月。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年)所作的《后杞菊赋》中还提到,当时他和刘庭式还经常一同沿着古城废圃寻找杞菊(野菜)充饥(改善过生活)呢。刘庭式能诗,其作品载入《全宋诗》之中。
据记载,当年刘庭式在密州的工作稳定以后,就把盲妻接到任所共同居住生活。但十分不幸的是,妻子因病在密州去世。刘庭式为此十分悲伤,哀痛之情经年不减,一直不肯再娶。
苏轼到密州任职后当然也经常劝刘庭式要节哀顺变,安排好自己和两个儿子今后的生活。有一次,大智若愚的苏轼故意问刘庭式:“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有人说悲哀产生于爱恋,爱恋产生于美貌。你娶盲女为妻,与她一直生活到老,这固是仁义情理使然。但您的爱情从何而来,哀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刘庭式很认真地回答说:“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驰,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我只知道死去的是我的结发妻子,她有眼睛是我的妻子,没有眼睛也是我的妻子。假如我只为美貌而产生爱情,因为有爱情而产生悲痛,年老色衰就变心,妻子死了也就不悲痛了,那么,凡是站在大街上摆袖招手、倚门卖笑、眉目挑逗、居心勾引人的姿色娼妓,岂不都可以做我的妻子了吗?这是何方“神圣”的逻辑!
听了刘庭式这番话,苏轼深受感动,极为赞叹,非常动情地说:“子功名富贵人也。”您才是真正的一位有功名、重情义的人啊,将来必会大富大贵!并拱手表示敬佩。
据说,当时有人觉得苏轼的话说的过头了,苏轼遂以三国时泰山郡人羊祜hù的例子来为自己的断言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苏轼说:“羊祜娶夏侯霸女后,侯霸叛魏入蜀,亲友皆告绝。羊祜却能一如既往地对自己的妻子恩礼有加,后来羊祜最终成为了西晋的开国名臣,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而刘庭式的品行和羊祜差不多,因此,他如果不能大富大贵,就会得道而成正果。”当时在场的人听完苏轼的话后,仍不大相信。
八年以后,有人从庐山归来告诉苏轼,说刘庭式现在在庐山监太平观,脸面红润,目光炯炯有神,上山下山步履如飞,一日往返六十里而不倦。苏轼听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当年的预言是不错的。于是,苏轼立即写信,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好友密州的乡贡进士赵杲卿。赵杲卿也是刘庭式的好友,且也好行侠仗义,而且当年苏轼说刘庭式是“功名富贵人”时他也在场。
据传,后来刘庭式隐居庐山多年,修炼得道,高寿无疾而终。其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也都高中了进士,非常之显达。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三)苏轼亲撰书文,刘庭式的奇行节操传诵千古
应当说,苏轼和刘庭式在密州共事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从密州分别之后,即便在“乌台诗案”(1079年)以后,苏轼处在其人生最低谷、最困难时期,也没忘了宣扬刘庭式的奇行卓操。元丰六年(1083 年)七月十五日,苏轼发表了著名的《书刘庭式事》一文。
由于苏轼在北宋政坛尤其是文坛上是一位有显赫地位和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刘庭式遵约守信、不负农村盲女的事迹,很快随着苏轼的这篇文章而流传开来。比如宋代的李昌龄在《太上感应篇注》、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谢采伯在《密斋笔记》、祝穆在《古今事文类聚后集》、章定在《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王称在《东都事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都依据苏轼的这篇书事转述了刘庭式的事迹,在当时影响极为广泛。
同样因苏轼的这篇书事,刘庭式的故事不但不胫而走,而且最终名垂史册,影响非常深远。在元代脱脱等人所修的《宋史》(卓行)、明代李贤等撰的《明一统志》(人物)、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钦定续通志》(独行传)和明嘉靖《山东通志》(人物二)(孝义)卷等,以及历代的章丘县志中,皆有刘庭式的传记故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那些人、那些事已经过去900多年了。由于种种原因,刘庭式在事业上的成就,包括做过多大官,干了哪些大事,在文学等其它方面的造诣等,甚至连其生卒年月都无从考证了,但其高中进士之后还能遵守诺言,义娶农家盲女为妻,且终生不离不弃、高风亮节的故事,却一直能“感天地、泣鬼神”,世代相传,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