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 山河为证——从军50年有感
李晋榕

50多年前的今天,900名福建省连江县的热血青年,穿上了军装,背起了行装,满怀豪情坐上了西去的列车,走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光阴如梭,转眼间,5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古稀”老人。今天能欢聚一堂,乐享太平盛世,共庆改变我们人生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当铁道兵最深的四点感受涌上了心头:
一、有志而来
当年我们决定到铁道兵六师当兵,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国家与人民时,我们是怀着理想信念,有志而来的。
第一个志向是强国富民。铁道兵是以修建铁路为己任的部队,她承担着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大局的重要铁路的建设任务,是新中国的建设者。50多年前,我们选择当铁道兵,就是选择用青春、智慧和汗水,争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努力建设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让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走上健康和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中国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个志向是保家卫国。铁道兵是兵,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铁道兵不仅是新中国的建设者,还是新中国的保卫者。我们选择参军入伍当铁道兵,就是选择一旦发生战争时,用忠诚、热血和生命,构筑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打赢保家卫国战争的有力保障。
第三个志向是志在四方。当铁道兵不是在家门口当兵,而是志在四方。我们当初选择当铁道兵,就是选择听党话跟党走,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们是去贫穷闭塞的大巴山修建襄渝铁路,改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旧貌,搞好巩固国防的“三线建设”,并让川陕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还是去遥远的西北边疆,在冷热两重天的天山深处和风沙滚滚的戈壁滩上建设南疆铁路,让天堑变通途,让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边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祖国西域长治久安。我们是志在四方,只要是祖国需要,我们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和才华。

二、有为而归
当铁道兵那几年,正是我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我们不仅是有志而来,而且有为而归!
这个“有为”,不是说我们这批人,有多少立功入党提干,而是说在那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我们不忘当兵的初心和远大志向,舍小我为大我,勇于自我牺牲、乐于奋力拼搏、甘于默默奉献。我们以帐篷和工棚为家,住荒郊野外,风餐露宿,艰苦奋斗;我们斗严寒战酷暑,抗粉尘堵塌方,克难攻坚,把青春和热血、智慧与汗水,都洒在了襄渝铁路和南疆铁路的千里铁道线上。哪一座桥梁、哪一条隧道、哪一段铁路,不是我们用忠诚和智慧,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有几个人没有吃过苦、磨过难?有几个人没有流过血、受过伤?
那时的铁道兵常年战斗在荒郊野岭,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经常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只能经常以没有油水、没有味道的压缩干菜和海带等为菜,肉罐头和蛋粉一个月也吃不到一两次。那时的铁道兵装备也比较落后,打隧道和修桥铺路大多是手工作业。我们虽然穿着军装,但工作和生活条件与民工没多大区别。
我本人就吃过手骨头被打断,脚筋和腿上血管动脉被压断的苦。断手断脚的苦是难以忍受的,在我受伤的日子里,是战友天天背我上厕所,给我打水打饭,让我深刻体会到部队的温暖,战友的情谊,我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我们广大铁道兵战友就像一棵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从不寂寞、从不烦恼,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微薄之力,默默地奉献,硬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按照时间任务,保质保量地先修通公路,再修好铁路,使天堑变通途,把祖国的万里河山,装扮得分外妖绕。昔日贫穷落后、闭塞荒凉的大巴山区和南疆大地,今天能够旧貌换新颜,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我们的牺牲和奉献;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在回首往事时,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青春有为、一生无悔!

三、铁军磨练受益终身
诞生于东北解放战争中铁道兵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军”。它从成立之初,就提出:“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先后抢修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地区的15条铁路干线,确保了解放战争中我军铁路运输的通畅和安全,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它又以重大牺牲和诸多创造,构筑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装备简陋的中朝军队打败以美军为首、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队,最后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刚解放时的福建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蛮荒之地。全省没有民用机场,没有铁路和火车,沙石公路也仅有近千公里,沿海都被国民党海空军和美国第七舰队封锁,福建连年风灾水灾旱灾不断,一个台风就使全省交通瘫痪。1950年6月6日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福建省委书记兼省长张鼎丞竟然因为一场台风出不了省,缺席这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重要会议。福建还曾是经济落后的华东最贫穷的省份。被人戏称为是“家无三两银”的“兵家不争之地”。福建更是与国民党占领的台澎金马一水相连的海防前线,军事斗争任务非常繁重。
为改变福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与百姓贫穷的落后面貌。铁道兵1955年初从朝鲜回国后,王震司令率领十万铁道兵入闽,带领福建十万民工移山填海,日夜奋战,顽强拼搏,仅用了1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近千公里的鹰厦铁路,一年后又修建了南福铁路,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和火车、交通闭塞的历史,为福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福建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活力,为巩固东南海防和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福建不再是“兵家不争”闭塞贫穷落后之地了。鹰厦铁路、南福铁路的建成后福建发生的巨大变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要想尽快脱贫致富,必须先修铁路和公路的真理。
铁道兵自创立以来,先后完成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一期和北京地铁,以及援越抗美工程在内50多条铁路的建设任务,修建了16000多公里的铁路和数不清的公路,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在把一穷二白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铁道兵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异常艰苦,正是艰苦磨练了意志,艰苦凝聚了友谊,艰苦铸就了辉煌!铁道兵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部队,她不仅能在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发挥了重大而特殊作用,而且近50万名铁道兵还能自己养活自己,为国家减轻很大负担,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贡献。好修的路、好干的活,不会找铁道兵。急难险重的铁路修建和抗灾救援任务,以及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中印边境反击战中艰难的后勤保障任务,才会想到铁道兵,用到铁道兵!
铁道兵的苦吃过了,没有什么苦吃不了;铁道兵的活能干好,没有什么活干不好!虽然铁道兵在百万大撤军中撤销了,但铁道兵的军魂仍在,时时刻刻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奋力前行!

四、战友会是桥梁纽带
在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之后,连江县900名铁道兵战友先后退伍返乡,继续成家立业、建设家乡新的人生。很多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淡忘了,但在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战友深情,是难以忘怀的。
为缅怀艰苦岁月中结下的战友情谊,也为了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共同面对新的人生挑战,连江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相继成立了铁道兵战友联谊会。
战友会成立后,尽心尽力为广大战友服务。不仅印了战友通讯录和挂历,以促进战友间加强联系。还在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我们入伍的日子,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交流退伍后的各自情况,再续战友情谊佳话,再谱战友互帮互助新篇。
在战友会的引导下,战友之间也加强联系,经常聚会交流,互通有无,尽力互帮互助,以共同应对人生挑战。战友会成了联系和团结广大战友的桥梁和纽带。大家都把战友之情看得很重,见到战友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把战友会当成另一个家。
今天,在我们古稀之年,大家又欢聚一堂,共庆我们从军50多周年,共庆我们为之流血奋斗的祖国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百年奋斗第一个目标。
我衷心祝愿铁道兵军魂和战友深情与青山常在,伴绿水长流!衷心祝愿各位战友健康长寿,乐享太平盛世!
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早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早日美梦成真!
2024.8.1

作者李晋榕,1954年7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祖籍山西省沁县。1972.12.20至1977.4在铁道兵6师26团18连和师机械营1连服役四年半,担任战士、班长,复员后当过工人,1978年9月考入福建师大政教系,毕业后当过10年教师,然后在福建省委办公厅工作了20多年,当过干事、《福建党建》副主编、处长等职务。
槛外人 2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