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情,铁兵缘(五)
——访陕西襄渝线不穿军装的铁道兵
铁13师刘光清

学兵们兴致勃勃回第二故乡
两天的故地重游,时间显得仓促,意犹未尽。出发前,学兵张有安规划满满,放飞梦想:我要到隧洞里去,亲吻那已显斑驳的墙壁;我要到桥梁上去,去拍遍那每一寸栏杆;我要到小学校里去,去抱一抱那从未谋过面的宝贝心肝;我要去重走一趟出工的大道;我要去再抚摸一遍我曾经血染过的红岩;我要去舔一舔当年工地上的汗渍;我要到陵园里去,燃放鞭炮,唤醒那长眠在地下的战友和伙伴,再点燃祭台上的蜡烛和高香,递上一碗山家的老酒,彼此大醉后一同狂欢……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西安——安康——大道河镇——月池沟来回700多公里。再接着揭牌仪式、参观教育基地、观看文艺节目,仪程满满的。余下的一点时间还想跑到连队驻地寻觅自己过往的足迹。一切都是来去匆匆,只好抓紧拍照,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有自由组合的……

大道河是学兵心中永远眷恋的第二故乡
再见了大道河!再见了月池沟!几十年埋藏在心底的思念与眷恋化作了一首优美的歌,《我们这辈子》装进我们的脑海里,融进我们的血液中——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哟……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临别时大家流连忘返,一步一回头。
尽管余情未尽,但战友们依然要感谢这次活动的发起人王红旗、朱经建、宋民生、李翠荣。他们的辛勤策划,才有了这次难忘的回眸!感谢大道河镇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接待。祝愿我们的第二故乡山更青、水更绿,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故地重游回来,了却了同学们夙愿,纷纷写下动人心脾的生动感言。不妨摘录几段: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三线精神,寻找青春足迹,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峥嵘岁月,需要我们用心感受和领悟。衷心感谢大道河镇党委、政府为传承红色教育做出的贡献。(李翠荣)
魂牵梦萦的大道河,是我曾在这里洒下青春热血的地方,也是我迈入人生征途的起点。50多年过去了,梦幻中的那朵小花随着时光的流逝匆匆凋谢了,但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永远铭刻在心间。(王引娣)
襄渝铁路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三线生活锻造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培养了为国担当的勇气。弘扬三线精神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选择。(刘什)
虽然我把青春献给了三线建设,把汗水洒在了大道河,但三线精神激励、鼓舞了我一生。在工作中勇往直前,永不言败是我一生的行动指南(翟杏花)。
是呀!不仅仅是因为付出了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更因为这段经历磨砺了广大学兵的意志,锻造了爱国奉献的良好品格,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今后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取之不尽,享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随着襄渝铁路建设接近尾声,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广大学兵经过2年零8个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于1973年4月正式退场并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有的搏击于宦海仕途,成为地方上的父母官;有的投身商海,成了商海的弄潮儿;有的立足工矿企业,稳扎稳打,靠钻研技术成为工厂的技术排头兵;有的热衷于神圣教坛,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救死扶伤,成了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有的勇于担当,甘愿奉献成为守国保疆的真正军人;同样有的留在铁路战线,为祖国的铁路事业继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分布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学兵大多数人都能以“三线精神”为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翻开巜月池沟纪事》巾帼风采篇,一幅幅黑白、彩色相间之照“巾帼风采”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从襄渝线战场下来的女学兵14连的风采录:有获得全国快速检修机车大赛金奖的西安铁路局“三八女子检车班”的钱红联、苏春花、赵爱菊、姚菊梅;有获得全国优秀妇女干部荣誉称号的李翠荣;有成长为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的刘淑燕;有从事肿瘤研究诊断成绩卓著的王爱梅、向玉琴、何秀玲;有搞科研攻尖端、从事生命与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王筠;有长期奋战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用真实的文字记录下历史的进程,用公正的语言传递出社会的温度,成为新闻战线一朵璀璨玫瑰的权郁;有为传播三线精神,收集资料,撰写文章,默默奉献的刘什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三线战场高烧40度不下火线三等功获得者,当年的女木工苏春花,退场后分配在西安铁路局从事检修工作。


当年的炊事兵如今的列车长费露霞
她工作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检修列车故障精、准、快,90年代岗位练兵,走上了全国快修大赛的颁奖台;当年的炊事兵风雨兼程,过沟爬坡一路小跑送饭到工地的费露霞,弘扬三线精神,工作中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从一个普通列车员逐步成长为西安铁路局客运段列车长,她用热情的微笑,高效的服务温暖着南来北往的旅客……一桩桩、一件件彰显了女学兵14连经过三线建设的洗礼个个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爱党爱国的铿锵玫瑰。

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刘淑燕
风雨兼程,岁月更迭。随着广大学兵的成长进步,一种心存感激的情愫与日俱增。他们凭借宽厚的肩膀,一头挑着自己的事业,一头心心念念关注“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当得知当年修建襄渝铁路为解决几十万修路大军的生活及施工需要,沿江纵深30多公里的树木被砍伐殆尽,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酷现实时,原三线学兵朱经建、费建新、权郁率先发起倡议:情系襄渝线,绿满秦巴山,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并与刘什、王惠萍、钱纪菁、刘伯龙、张钢等一批热心的三线战友成立了“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筹备组”。倡议发出后,得到广大学兵的热烈响应。一时间,广大学兵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捐款,远在北京的郭达战友和搭档闫妮也专程回西安参加了植树造林义演晚会。


2001年3月9日组织近千名三线学兵浩浩荡荡乘火车开赴安康,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林业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进行植树造林。战友们分散在两个山头摆开战场,造林面积数百亩。并和安康林特局协商,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护苗、浇灌等具体措施,确保树苗茁壮成长。经过数年的跟踪管理,防护林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树木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襄渝铁路,守护着三线学生对第二故乡的赤子之心。

2010年7月,当得知安康又一次遭遇特大洪水灾害时,朱经建战友在最短时间内,会同三线战友的企业筹集了八吨大米和十七万元善款及时送到安康,以实际行动支持第二故乡的抗洪救灾工作。

襄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三线学兵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样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数百人负伤终身致残,119人因公牺牲,把青春生命永远留在了秦巴山水间。他们每一位都是我们的发小同学,朝夕相处,同患难共生死,亲如手足的战友。而他们有的墓碑上写的是同志二字,有的甚至没有墓碑坟茔。为了告慰牺牲战友的英灵,同时给后人尤其广大学兵提供一个祭奠昔日战友的场所。朱经建、费建新、权郁,以及在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三线学生向安康市委、市政府提交申请,要求政府在安康烈士陵园为牺牲的三线学生勒石立碑,并由三线学生承担立碑的具体实施工作。刘什战友不辞辛苦逐个收集核实了119名牺牲战友的名单,请匠人镌刻在石碑之上,禹贵明战友亲自在陵园指导安装、冀霆、王力、王惠萍等战友搜集整理资料照片,筹备建立三线学生连纪念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兵纪念亭"和“三线学生连事迹展览馆”顺利竣工。铁兵、学兵、民兵,三块厚重的青石纪念碑排列在修缮一新的“三兵纪念亭”之中。陵园中的三线学生事迹展览馆也被确定为传统教育基地。2010年6月15日正式举行揭碑仪式。安康市主要领导揭幕,引来众多市民观看。场面庄严肃穆。从此,分散在各处荒坟野冢中的为襄渝铁路建设献出生命的忠魂终于有了归宿,从此人们也有了凭吊英烈的场所。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广大学兵对第二故乡的绵绵爱恋丝丝牵挂,对已故的亲如手足的学兵战友的深切缅怀。
西安之行,可以说满载而归,不仅游览了陕西省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了解了古城西安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正面接触这些不穿军装的铁道兵。他们对襄渝线,对英雄的铁道兵从心底里的挚爱与感怀深深地打动了我,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灵魂深处受到洗涤,给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课。同时,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三线精神”的深刻内涵。三线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它的核心内容包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助,勇于创新。
《铺路石》《青春 筑路 岁月》《月池沟纪事》铁八团三个学生连的系列回忆文集,呈现出来的广大学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铁道兵、民兵并肩作战修建襄渝铁路。天当被,地做床,站稳了脚跟后,日夜奋战,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建设过程中,他们以大局为重,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统一指挥,统一调配,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创造辉煌,用行动较好地践行了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不仅在当年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对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铭记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宣传和发扬三线精神,对于鼓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长期的重要指导意义。
三线精神代代相传,三线精神永放光芒!
槛外人 2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