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柴火垛
文/朱秀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缺吃少穿,为温饱而奔波,居家过日子,“柴”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首,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柴,不仅是生活的燃料,更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从那贫穷年代过来的农村人,谁没经历过饥荒、柴荒呢?
那时,农村的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一个柴火垛,所谓柴火垛,顾名思义就是一些柴草、麦秸、庄稼秸秆堆积而成,顶子上面抹上一层泥巴,防雨、防潮也防风。是一日三餐的保障。谁家要是有几个大柴火垛,都会赢来一片赞声及羡慕的目光,柴火垛自然也就成为一个家庭生活实力的象征及勤劳的标志。男孩子多的家庭,由于饭量大,粮食经常不够吃,需要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接济,这都无可厚非,但谁也拉不下脸来去借柴火烧,那可太没有面子了。因为没柴火烧,就代表懒惰。
根据生活经验,人们把柴火大致分为两类,比如芝麻秸、高粱秸、树枝等比较耐烧,俗称“硬柴火”,人们一般都留着过年用,树叶、豆叶、棒子叶属于“软柴火”,不禁烧,而且出灰多,当然草木灰也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在雨天雪天来临之前,人们都要备一些干柴火,因为潮湿的柴火在烧的时候产生热量低,又弄的屋里乌烟瘴气。
柴火垛也承载了许多乐趣。冬天老人们倚着柴火垛晒太阳,在一起聊天拉呱,也是孩子们捉迷藏的秘密基地,有时还给人带来意外惊喜,在柴火垛里突然发现一窝鸡蛋……
每到冬天农闲季节,作为男劳动力,一个艰苦的任务就是拉大耙搂柴火,村子周边附近的柴草早在深秋就被人们消灭在萌芽之中成了“不毛之地”,他们只好推着小车大耙步行一二十里外的地方去搂柴火,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计时工具,人们全凭听公鸡打鸣的遍数来判断几更天或晴天时看天上的某种星星的位置来估计时间,有时到了目的地,天还没亮,天寒地冻就开始劳作了,每天黑天到家,即便是这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个冬天能积存个柴火垛就很满足了。
当然,“拾柴火”不仅仅是男劳动力的专利,在我童年的往事中,我拾过麦穗,捡过豆粒,搂过树叶,拾柴火是极其富有时代感的独特记忆,只要夜里刮大风,母亲就早早把我们叫起来去搂树叶,夸张的说地里搂树叶的人比树叶还多。几乎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携着筐子出门,拾柴火成了我的必修课。有一天小伙伴们商量着去生产队的饲养处去偷豆叶,豆叶在一间小屋里放着,门口用一个大车轱辘挡着,我们爬过车轱辘每人装上一平筐豆叶,上面盖上树叶,我胆子最小,特别紧张,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我们拾柴火都拾出经验来了,要想拾到柴火,首先要注意打听信息,比如哪里生产队运输棒子秸了,哪里割豆子了,哪里在耕麦子、棒子地了,得到信息,注意不要声张,以免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影响我们的收获。一旦发现“柴源目标”,个个都像发现了宝藏似的兴奋,眼里闪烁出喜悦的光芒。为了争夺柴源,抢占更多的地盘,有人画出“记号”,不允许别人进到划出的区域拾柴火,甚至为了争夺“发现权”而发生口角,闹的面红耳赤。
记得有一天我舅家表哥搂了一车子柴火直接送到我们家来了,妹妹看到后,激动的大呼“娘,我表哥送柴火来了”,一家人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当时,一车子柴火,那可是最珍贵的“大礼包”。
父亲在天津工作,没有时间回来搂柴火,在我们家柴火显得尤为珍贵。记得有一年父亲买了一个柴油炉子,可是煤油、柴油烧不起也买不着,需要用稀有的油票供应,于是就把炉子搁置起来了。以后父亲又买了一个蜂窝煤炉子,平时也舍不得用,每到冬天或过年时才点几天,也只是烧点开水,熬点粥啥的,这样缓解了我家柴火紧缺的状况。
智慧的劳动人民设置的灶膛与炕洞相通,这样柴火即保障了一日三餐的烹饪,同时也烧热了大炕,那时没有电,更谈不上电热毯了,冬天睡在温暖的热炕头上,特别舒服。
秋收季节,玉米熟了,(我们老家玉米俗称“棒子”)母亲在做饭的时候经常给我们烧棒子吃,把棒子插到烧火棍上,在柴灶膛里边烧边转,不一会,棒子被烧的外焦里嫩,取下棒子,吹吹灰,不加任何调料,这可是原汁原味的纯天然“烧烤”,啃一口,香甜中带有一丝草灰味,吃完后手上嘴上被棒子弄的黢黑。嘴馋的时候,母亲和一点面,搓成长条缠在烧火棍上形成麻花状,这个比烧棒子的技术要求高,要有耐心慢慢转着烧,烧的外面焦黄酥脆,吃一口,香味飘满全屋,在我们老家俗称“烧布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和新型能源的普及,逐渐取代了柴火垛的地位,淡出人们的生活,它见证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做饭都用煤气及电饭锅、电炒锅等,即干净有方便。
人间最美的味道,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那老屋的热炕头,那一个个柴火垛,那柴火灶膛里熊熊燃烧的火苗,那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一股无可名状的情感温暖全身。
每次回老家,看到满地弃而不收的柴火,仍感到手心发痒,心想要是小时候遇到这么多柴火,该是怎样的满足和兴奋啊,而现在我们只能望柴兴叹,感到可惜心疼。
现在偶尔在村子里某个角落看到个柴火垛,它好像仍然默默守候着自己的职责,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它当年被宠的社会地位,一一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原创首发
作者介绍:朱秀华,女,65岁,北镇卫校毕业,在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