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屯往事
我是一九五四年十月出生在安强村(陈厢白旗头屯)的,祖祖辈辈靠种地,给地主扛活儿维持生计,生长在这片广柔沃土上。
这里相距双城街里十八华里,中间路过长勇村(陈厢白旗二屯)。
我的童年是在安强村度过的,每当我踏上老屯的回家路上,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的老宅,生产队那口老井和悬掛在马棚旁边那口上工用道轨做成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随着年龄增长,人已渐渐老去,可对家乡那种亲切感和乡愁一直没变。
我记忆中的陈年旧事,早已散落后生命长河中,闪动着粼光,渐行渐远。
(一)安强村状况
安强大队(八十年代之后称村)原来归幸福公社管辖,后来一九七0年由幸福,东官,青岺,单城划出部分村屯改为文革公社。一九八0年改为联兴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联兴乡,一九九0年改为联兴滿族乡下辖十四个村,后来长勇,长生划为双城镇统管。
安强大队据县志记载:当年还曾归十六区(单城)管辖过。
我的老家安强村民风淳朴,邻俚和善。
自从京哈公路在这里穿村而过,每家每户生活,犹如一座金桥腾空而起,“吃甘蔗上高楼,步步高节节甜”。
七八十年代,安强村共有五个生产小队,寇家窝棚为五队,队长许元宪,雷明贤。第四生产队队长张万财,刘凤垚。第三生产队队长,王山荣,孙玉堂,第二生产队队长孙连科,崔正祥,第一生产队队长,耿文生,王忠福。
每个小队坐落在一个屯子角落里分别为东南一队西南二队,西北三队,东北四队。各小队有房屋五止七间,马棚仓库,在两边厢房。
每个小队都有一眼井,供社员做饭,或者喂马等。
有马车五台(后拴胶皮车)(先是花轱辘车)
为了推碾拉磨方便,每个小队都设有碾坊,磨坊。后来就用上电了,
有了粮米加工厂,从
此以后再不用人推马拉了,解省了劳动力!
我记事时全屯二千多口人,三百多户,有四趟
大街,三条小巷。
双城县志显示:安强村双城第三排水干线,从屯子中间横穿,将全屯分为东头,西头。屯子东西宽两华里,南北长一华里,
我知道这个排水壕旱能灌,涝年头可以排水,全长七十四华里,最后泄入兰棱永发屯拉林河。一九四八年设计,一九四九年施工,一九五四年4月告峻。
全屯子有供销社一处,那个年代国家是计划经济,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凭票供应。
安强村办公室,隔壁是村卫生所。房后旧址是一处活动场所人称村具乐部,
有十几间土坯草房,人们开大会,唱戏演出少不了汇聚在这个公共场所,看电影,听二人转,唱大鼓书,演驴皮影等文艺节目。
室内用土坯砌成一个长方圆形台子,两边能上台前,人来车往邻屯也要凑热闹,徒步坐马车,再累也要看一场文化盛宴。
那时住房很简陋,生活都很桔据。
有的房盖多数用草苫,也有用粘土抹房盖,多数碱土。
有三间房中间开门,也有住对面屋的,还有老少辈住南北炕的!
房子好一些,有五檩五j的,还有一面青的(1一2户)当时有住房,维持温饱生活就不错了。
每逢我走在回家路上,望一眼曾经干活的田垅,眼前就浮现出春种,夏锄,铲趟,赶梨仗秋收的画面。
回老屯一次,好景满目,我流淌着“幸福”。如今小屯连着京哈高速,出行快捷方便。
再不是从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私家车占比很高。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从安强走出,走向高等学府,靠双手创造财富,每天追着日和月,实现自己的夙愿。是家乡父老滋养着年轻后生!
悠悠岁月,老屯焕发生机。
记住乡愁,那是老家屋顶上那缕缕炊烟,远远近近呼唤亲人和乡音。
夜晚弯月如钩,勾起几多乡愁!
父母远去的背影,就是我想家的理由。
一壶老酒,迷醉浪漫春秋,历经仓桑,收藏了几多缠绵情柔?
心儿站在最初地方,怎能让我忘记那乡情乡音乡愁!
祝愿家乡安强明天更美好!
祉福父老乡亲富裕健康快乐!
授权首发作者简介:于忠海,男,中共党员。网名:山川秀美,耕读岁月长。1954年10月出生双城县(陈厢白旗头屯)安强大队。1976年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历任文革公社(后改联兴)经管会副主任。团委书记,联兴乡副乡长职务。1985年10月黑龙讧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习,大专文化。2014年11月退休。笔耕不辍,与新闻结伴,在省内报刋发表新闻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奖。现为《老年日报》特约通迅员。爰好散文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