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地张家楼:抗战精神永流传,振兴路上展新颜》
《张家楼的烽火》
聊城大地,红色的热流在涌动
张家楼,抗日的旗帜烈烈舞动
党的指引如明灯照亮前路
英勇的人民,向着敌人冲锋
抛头颅,洒热血,无畏无惧
抗战的呐喊,震彻了苍穹
家园在前,信念在胸
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不屈的脊梁》
敌人的铁蹄,妄图踏碎希望
残暴的行径,不能让我们投降
张家楼的乡亲,挺起不屈的脊梁
相互扶持,守护这方土地的宁康
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的较量
每一滴鲜血,都浸染着坚强
为了真理,为了和平
胸中抗争的火焰,越烧越旺
将抗战精神,融入脊梁
战士的钢枪,托起了胜利的曙光
《盛世的欢歌》
硝烟散尽,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聊城大地,处处洋溢着希望
人民乐业安居,笑声在风中荡漾
曾经的苦难,化作前行的力量
新时代的画卷,壮丽铺展
美好的愿景,在心中绽放
党的旗帜飘扬,引领我们远航
幸福的生活,如诗如画永传唱。
张家楼村简介:张家楼村是著名的“英雄村”。抗日战争时期,张家楼村把民兵武装起来,成立了钢枪队,与周围村庄建立了民兵抗日联防。1945年1月19日黎明,茌平县伪县长李歧山带领治安军近3000人进攻张家楼村。全村男女齐上阵,借助围墙有利地形,利用土枪、土炮、钢枪等武器英勇阻击。黄昏时,茌平县大队副大队长凌林率部增援,李歧山部败退。
1945年3月31日凌晨,伪县长李歧山纠集日、伪军3700多人,又向张家楼村发动疯狂进攻。全村男女老少奋力抗击,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毙伤敌四五十人。4月2日拂晓,敌人用火炮将北寨门轰开,在机枪掩护下冲进村内。民兵联防总指挥张承刚带领民兵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在随后赶来的县大队的接应下,民兵、群众得以突围。此次战斗历时三天,张家楼村334名村民壮烈牺牲,271人负伤,264人被捕,7人被抓去日本当劳工。被烧毁民房2723间,抢走耕牛86头,大车48辆,其他财物不计其数。
1971年7月,为纪念抗日烈士,在村南侧建立了张家楼烈士陵园。陵园南北长150米,东西宽25米,北面有红砖瓦房5间,门匾上书“张家楼革命纪念馆”8个仿宋大字。馆内陈列着当年抗击日、伪军用过的棍、刀、矛、土枪和烈士遗物、英雄人物事迹介绍。馆前30米处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基为3级水泥方台,碑身呈方柱形,高5米,宽1米,上覆起脊飞檐碑冠,碑身南面镌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苍劲大字。1977年12月,张家楼烈士陵园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张家楼抗日遗址已成为聊城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党委政府也在不断挖掘张家楼英雄村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红色故事、开设教育基地等方式筑牢党建堡垒,激活乡村内在文化基因,产业发展和文明创建都取得新成绩,群众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
张国辉,笔名鑫垚居士,曾用笔名玄微子,号鑫垚山主人,山东聊城人,1983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东昌府区应急管理局,在《中国军工报》《读者》《北京晚报》《齐鲁晚报》《都市头条》《鲁西诗人》《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