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开心能够通过燕妮老师心理公益平台听到刘勇老师的“元认知”心理咨询技术,首先老师介绍了元认知的创立初衷是因为心理学几乎都是舶来品的一门学科,对中国大陆来说不具有本土性而元认知技术打破了西方的心理学普适性的一个咨询价值观念即“来而不去,去而不追”的理念。首先,什么是元认知。元概念的起源“元”概念产生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19世纪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孔德对内省法发出这样的疑问思考者无法将自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行推理而另一部分却在观察这种推理。1956年,哲学家AFred.Farsk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元的概念。他将人类的意识过程分为客体层次和元层次,将一单独过程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同时性过程。Flavell依据“元”的概念,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术语,他认为“元认知”是一个所具有的具体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元认知的概念:1981年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反应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认知或者认知活动。1984年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1985年元认知是反映认知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过程。元认知是第二层次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关于知识的知识对活动的反省。元认知是一种知识结构。我们要积极的为自己的人脑进行“编程”这种人脑的“编程”是一种以积极认知为主导的积极条件反射。表现为例如知道礼貌的对待家里来的客人等。条件性情绪:例如看某学科就会兴奋的想要学习等。程序性知识:要做一些放松训练陈述性知识要做调整建立若干个程序“输入”大脑,比如你看到某种现象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怎样做才是不正确的。例如:策略性知识:怎样能够判断一个孩子可以独立上学或者幼儿园是要独立学会“如厕”这是一套程序性的知识,但如果孩子举手示意老师后老师没有注意到此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接下来的一切才是对策性知识。一般用“如果那么”型解决策略。感谢老师的分享,一起学习心理知识争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