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漂泊
作者:刘汉江
走进这座城市,已近二十年了。说不上什么原因,我对这座城市没有归属感。我始终固执的认为,我只是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这些年就像一枚无助的秋叶在这座城市里随处漂泊。
当初是满怀着憧憬,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追求走进这座城市的。青春年少的我幼稚的认为,城市的生活很精彩,城市的空间很宽广,进入城市,我会像一条游向大海的鱼儿,健康快乐的生活和成长。
我还记得上班的前一天,父亲把我读书时用的破木箱子拿到邻居王木匠那里拾掇了一下,母亲找出我几件还算整齐的衣服,又悄悄地装进了一小袋粳米和半瓶她自己舍不得吃的麦乳精,我就带着这个木箱子,在父母的期盼里、在兄弟的不舍里走进了这座城市。
拎着行李,我怯怯的站在工作单位的大门前,在高楼的映衬下,单薄的我显得很渺小。作为一个刚刚走进城市的农村人,一时还难以走出自卑的阴影。
在办公室里,我总是很勤快,工作虚心谨慎,如履薄冰,一有闲暇,就忙着扫地打水抹桌子,生怕什么事得罪了领导和同事,丢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饭碗。我这样想:我是从农村来的,要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立足谋生,就要付出比城里人更多的勤奋和努力。
同事们都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我也彬彬有礼,工作上配合也很默契。他们在工余时间经常到饭店聚餐,有时也邀我参加,对于这样的邀请,我是一定要找理由谢绝的,因为我没钱也舍不得回请他们。我那时很穷,甚至有时候中午下班,同事们纷纷到食堂吃饭了,我摸摸口袋,连五毛钱的饭菜票都没有,就一个人饿着肚子骑自行车到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骑上一会,再回到办公室,同事们问我吃了吗,我说到街上的亲戚家吃过了!我很要面子,怕他们笑话。
碰到刮风下雨回不了家,我就住在集体宿舍,饿了,抓几把粳米烧点稀饭吃;渴了,打点开水,泡一杯母亲装在我箱子里的麦乳精。此时的我百感交集,特别想念父母和家乡的亲人,我终于知道,无论我在那里,父母总是离我最近、与我最亲的人!
后来,我居然有一个机会考进了机关,做文秘工作,父母也很为我高兴,以为我从此捧上金饭碗,衣食无忧。但无奈,一无背景后台,二不会溜须拍马,三不会(也没钱)请客送礼,辛辛苦苦干了四年,就连同科室的小车驾驶员都落实了编制,而我却迟迟一直没有着落,还是以工代干,忍不下这口气,交了辞呈干脆还回企业工作。换了个稍会钻营的人,早把这事摆平了,可我太单纯天真,不动脑筋,一场欢喜一场空,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再说房子。我虽说在城里工作,可一直居无定所,没有自己的房子。我也曾想过,那天等我在城里买了房子,一定把父母接到城里来,让他们也享享清福,过几天城里人的日子。但房价日蹿日高,一直买不起。直到去年,我才总算在城南市郊买了一套,距我现在的单位有十几公里,跟我老家距离差不多(市中心的房价高得惊人,我实在买不起),虽然是有了房子,其实也就相当于又回到了农村,而其时父母早离开我们多年了,尽孝已不可能。
年过不惑,我已不再年轻,进城淘金梦早已破灭,前程事业后半辈子估计也不会有大的转机。一个人的夜晚,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万家灯火和满天星斗,有一种落魄卑微的感伤,城市越大我越小,我觉得自己其实仅仅是一枚在城市漂泊的树叶!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1968年生,汉族,大学文化,散文作家。长期从事公文写作及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著有《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散文专著。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