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大禾国兽首人身骑神鹰甡甡铜器
王德埙
我们发现了距今已有6784年兽首人身骑神鹰甡甡铜器,中国的神鹰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纪元!


该器的面世让我们知道了近七千年前的甡甡版本,这无疑是《山海经》学的新收获!

(南开大学湾世平绘)
有的研究者经过大量的考据论证发现这就是西南部现存的一类白耳金丝猴。而大禾邦国正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邦国。因此,大禾邦国将甡甡护国之神来加以祭祀是有道理的。
厦门寒江雪博物馆采用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年份,为公元前4989年,距今已有6784年。

这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份最为古老的青铜器。厦门寒江雪博物馆检测该器的合金成分:

该器合金成分如下:fe铁1.09si硅2.51Sn锡4.83Sb 锑:12.71Cu铜24.27Pb铅54.33一般来说,铅元素在桐合金中具有切削性能、耐磨性能。铅质点具有优良的润滑和减磨性能,铅实际不溶于黄铜内,呈游离质点状态分布在晶界上。由于铅的比重大,故该器呈青灰色锈。另外,考古学的材料可以参考:通过对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器进行示踪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产自低比值高放射性异常铅铜矿,无独有偶,二里头、殷墟二期青铜器也有部分属于低比值高放射性异常铅,而这一特征的铜矿分布于我国西南的滇东、黔西一带。此外,殷墟5号墓的青铜原料,经测定也证实来自云南(网文:考古证实,三星堆文明与商朝关系奇特,商朝并非第二个王朝)。据此,判断本器有可能出自西南。

甡甡背上有11字刻铭,则又是中国上古文明时期古文字学新证据的发现。
王德埙摹写本如下:

释文撣
kaobeizao牒6其寤盡杞具思考:编码4至11颇费解,疑为大和国祭神咒语。
考 证
编码1为“撣”,音shan第四声。《集韵》唐干切,平寒定。中国西南远古“十日之国”之一,位置大致在今贵州、湖南一带,战国以后迁至缅甸和日本;迁至缅甸的部族形成了今之缅甸撣邦。《集韵.寒韵》:“撣,西南夷国名。”“缅甸古朱波地,汉通西南夷谓之撣,唐谓之骠,宋元至明则谓之缅。”(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十)但是,“撣”字在隶变过程中已渐失本义。“撣”的本义存在于本器金文编码3;如图,上面的箭头所指不是“口”符,而是圆圈中间有一点即金文“日”。这一点《淮南子.精神训》称之为“日中有唆乌”。唐朝著名篆学家兼篆书法家李阳冰解释这个字符为“古人正圜,象日形,其中一点,象乌。” (李阳冰《刊定说文三十卷》载徐锴《说文系传》)在隶变过程中,一点变成为一横,圆圈变成了长方形,就成了这个不伦不类的“日”字。编码3下面的箭头所指的符号“T”,在甲骨文中有祭祀的含义,在此乃祭祀太阳神之祭坛。所以,“撣”字初文的意思就保留了撣族祭祀太阳神的习俗。编码3初文在隶化为“撣”过程中损失了许多历史信息。因此,古文字学界认为隶化是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破坏(黄德宽《古文字学》页102).即使中间为一横的“日”,《说文》也认为:“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编码3圆圈中一点的上面的结构象人间的神头上的王冠。故“撣”字初文就体现了人神和太阳神融为一体的二元结构。
编码2为“
”,音kao。《字彙补》苦到切,姓。《字彙补.小部》:“
,西域姓也。” 吾疑《字彙补》之“西域姓”为“西夷姓”之误。盖西南夷包括西夷和南夷。故判为器主之姓。
编码3疑为“
”,音bei。同“悖”,《字彙.子部》:“
,与悖同。”此系器主人名。全文的意思是:大禾邦国撣族首领之神和祭神的咒语。参考王德埙《日本、缅甸民族起源的铜证——人面“大禾撣”
青铜鼎》(青铜器鉴赏公众号)
编码4为“
”。《说文》:“无”.编码5为“牒”, 札。《说文》:“札也。从片枼聲。”编码6不识。编码7为“其”别体。编码8为“寤”, 寐覺。《说文》:“寐覺而有信曰寤。从㝱省,吾聲。一曰晝見而夜㝱也。”编码9为“盡”,空。《说文》:“器中空也。从皿㶳聲。”编码10为“杞”, 枸杞。《说文》:“枸杞也。从木己聲。”编码11为“具”, 共置。《说文》:“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貝爲貨。”
既然甡甡骑鹰表现了远古大禾邦国的鹰崇拜,因此,在大西南少数民族中间寻找鹰崇拜就成为当务之急。今贵州安顺地区的蒙正人因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蒙正人是硕果仅存的夜郎系民族土著居民之一,其民俗古老且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例如,紫云县巴
(lang)村今天仍然有“贝带巴”仪轨表演。蒙正语言“贝带巴”的意思就是“纪念伏羲姊妹制人烟”。蒙正人普遍存在着鹰崇拜:

(杨文金提供,鹰前7后2)

(游前声提供)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