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华诞看今朝文学作品征文117
爷爷的酒
王海波
听母亲说,她第一次走婆家,就被我家的天井(院子)惊呆了,那天井“大”的直接和后邻居家相连,因为五间屋的宅基地上爷爷只盖了三间土胚房,剩余两间屋的地方连个隔墙也没有,所以就直接和后邻相连了。直到现在母亲有时还会说起这事,弄的古稀之年的父亲一脸尴尬。即使是在那样生活捉襟见肘的年月,爷爷的两大爱好始终没有间断过,一个是喝茶,另一个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喝酒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处鲁北平原的老家和全国的农村形势一样,温饱都无法解决。爷爷每月却从一家人的牙缝里挤出点粮食来换酒喝。三斤地瓜干换一斤的零酒需要跑到十几里外的魏桥换,我家连一个盛酒的器皿都没有,每次换酒都要去借邻居家的一个罐子,打回家再倒到自家的碗里。因为这个奶奶没少和爷爷打架,实在气不过的时候,奶奶也会赌气的去娘家住几天。天生倔强的爷爷是从来不会低头去叫的,每次都是奶奶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们(父亲兄弟姊妹五个)自己屈服认输不请自回,只是会好多天不和爷爷说话。其实爷爷也做过很多小买卖,试图改善家庭状况。最开始卖过窝头,去人家家里借了三十斤地瓜干,在自家的石磨上磨成面粉,晚上奶奶熬夜蒸成窝头,准备第二天窜乡去卖,夜里爷爷把那一筐窝头放到炕沿上,结果还是被小偷“顺”了去。后来又卖过烧饼,卖过油条。这点收入对于整个大家庭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八十年代初,伯母因工作需要调入了一家酒厂工作,爷爷的酒也因此提升了一个档次,由散装酒上升到了瓶装酒,偶尔也会喝点“高档”散装酒。每次伯母回老家,都会给爷爷带来足够他喝一阵的酒。爷爷每次和外人说起,总是无比自豪的说:“这酒就是比魏桥的散装酒好啊,酒香不上头”很是有点炫耀的成分。毕竟在那个刚刚解决温饱的年代,能天天喝上瓶装酒也的确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
那个时期他对酒的痴迷程度达到了一个巅峰。一天三顿饭最少喝两顿,中午晚上必喝。他喝酒的习惯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喝热酒。爷爷喝酒的情景,在我记忆深处定格成了一副永久的画面。低矮的堂屋里,爷爷坐在大方桌右边的他的那把专用太师椅上,取一个酒盅,倒上满满一盅酒,酒面仿佛在酒盅上凸起一般,撕一小块糊窗户用的绵纸,沾一下酒让绵纸吃透,一半放酒里一半搭在酒盅沿上,慢慢取一根火柴,在那几乎划滑了的火柴盒上,由外向里轻轻一滑,火柴头上跳动的火苗引燃绵纸,继而酒盅里的酒也迅速燃烧起来,冒出蓝色的火焰。爷爷取出用了多年刻有花鸟图案的陶土酒筛,置于酒盅之上,然后放上那把精巧的已经倒满酒的锡酒壶。火焰轻轻地舔舐着酒壶底部。酒的清香霎时在屋里氤氲开来。奶奶虽然特别烦爷爷喝酒,但农村妇女夫唱妇随的传统思想还是促使她给爷爷端上了一盘早已准备好的或油炸或水煮的花生米(那时家乡大面积种植花生,所以这已不是稀罕物)待酒温达到三四十度左右,爷爷熄了酒筛下的火,手指捏住酒壶把,熟练的斟满酒盅,滋溜一口,半盅酒已下肚。夹起一颗花生米放进嘴里,紧闭双唇(爷爷吃饭讲究食不露齿)咀嚼起来,脸上的皱纹随之跳动着,露出满足又让人难以琢磨的神情。
爷爷喝酒大多是一个人喝闷酒,对于在一旁玩耍的我几乎不闻不问。那盘唯一的下酒菜花生米对于我是没有诱惑的,偶尔奶奶会给他做一盘葱油豆腐或炒鸡蛋,我才会趁机打打牙祭。有时候爷爷喝高时,会莫名其妙的大哭,哭的特别凄凉,常常吓得我跑到远远的。那哭声到现在想起还会令我发怵。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送了一瓶商河的地方名酒今朝酒,中秋节回老家,我带给了爷爷。在饭桌上,爷爷对那瓶今朝酒赞不绝口,一个劲的夸赞:这酒好啊,好酒好酒。酒香浓郁,口感绵软,感情喝了这么多年的酒我都白喝了。爷爷的一句话把全家人都逗乐了。那是爷爷生前第一次接触今朝酒,也是最后一次。
那个中秋节后,我发现爷爷喝酒的样子在慢慢改变。有时候喝到一定程度他会主动把我叫到身边,让我坐下。给我讲我们家族曾经的辉煌,讲我太爷爷的时候我们家有多少家铺子,雇了多少长工等等。至于为什么后来衰败的原因,他却从未讲过(即使我成年以后,父亲也从未提起)只是有一次听母亲说,好像家里出了一次大的变故,从此一蹶不振。具体什么变故,她却说不清了。直到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父亲的一个盒子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发黄的信纸,是七三年一个曾经在我们村驻村的干部给我家开的证明材料,(后来听父亲说,那是伯父参军时需要的政审材料)那上边很官方的几百个字,却清楚的记载了我家所经历的那次大变故。因为太爷爷兄弟二人经商有道,买卖越做越大家境殷实。经常主动和党组织揭发小组(汉奸特务)的行踪,因此得罪了他们,在一两年之内,我太爷爷和爷爷两辈人六口男丁,有五人全部被汉奸暗害了只幸存了我爷爷一个人,其中我太爷爷兄弟俩是被活活的埋在黄河河道里的。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从此几乎家破人亡。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喝酒大哭的原因,他在借着酒精的麻醉,暂时忘记那段惨痛的记忆,他在借着他的哭声,追忆我的先人。
那年冬天,83岁的爷爷无疾而终,他走的很安详。说也奇怪,刚刚出生三个多月的小侄子,父亲喝酒时用筷子沾点酒放他嘴里,他居然很开心的“品尝”着,并一个劲的笑着。
作者简介:王海波,中共党员,现供职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联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