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超长待机”
文/陈增印
连着好几年了,老伴儿总是羡慕地说起小区几户老人,暑假到和顺避暑,花销如何便宜,生活如何自在,等等。可惜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牵绊,无法成行。
今年总算有了机会,老伴儿早早约好了几个老太太,7月29日8点半,邢台中心汽车站坐公交前往和顺。
8点多,我们在小区门口坐上34路车,到中心汽车站东口下车,顺转运街往西走。刚走到公交停车场南口,下意识地一摸口袋:“坏了,手机丢了!”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年过花甲,我的记忆力急速下降。幸好有了智能手机,重要信息都存在里面。比如手机号码、单位通知、缴费密码、“老外”学校的各项要求、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以及林林总总的“备忘录”,等等。冷不丁没了手机,忽然有一种茫然失措的绝望感。
我有过丢失手机的经历。十几年前,我曾在公交车上丢过一次。一路上,我左手攥着吊环,右手下垂,贴着口袋,在拥挤的人墙中感受着硬硬的手机。下车的时候,为了抵消刹车时的惯性作用,本能地扶了一把车门旁边的立杆,随后跳下车来。习惯性地一摸,手机没了。显然,车门口有贼,专在你踉跄失衡的瞬间动手。我一边追赶一边挥手,车子扬长而去。
这次丢了手机,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又遇上了小偷。又或者是坐车的时候,裤袋里的手机露出了半截,落在了车上。所以当有人建议我返回下车的地方,我马上否决了。车都走了,再去有什么用?给公交公司打电话?那需要用老伴儿的手机,先查询号码,再通话询问,再等候司机反馈。以我俩老眼昏花、定力大失的状态,没有充足的时间,很难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可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对找回手机根本不抱希望,只想着可能造成的后果。我的手机不仅绑定多个银行卡,而且还有一些个人资料。那些偷手机的人肯定不是为了手机本身的价值(我的手机裂纹纵横,“颜值”惨不忍睹),而是企图顺藤摸瓜或者借以行骗。
有人告诉我,丢了手机第一时间应该挂失,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又得使用老伴儿的手机,查询,拨打,耐着性子聆听一段冗长的广告,按照“请按1”、“请按2”的指示摸索前行;一不留神,从头再来——这对我来说,往往是一种跳不出来的死循环。这,同样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巨大工程。
离开车还剩5分钟。我惶惶然知难而退,让老伴儿告诉远在隆尧的女儿,让她看着办。
女儿安慰我,没事,只管走。找到了,给你快递过去;找不到,你直接买一部,让人家帮忙,把原机上的信息倒过来。
刚过南石门,女儿就打来电话:“手机找到了,我正赶往邢台。你们在和顺住下来以后,地址发我,我快递给你们。”
我在车上坐着,手机估计冒出来半截,下车时一跳一蹾,掉在马路上。也许是拉杆箱落地的咣当声掩盖了它的声音,也许是迎面而来的车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对此一无所知。手机被一个老太太捡到,正逢一位年轻女士过来,“我担心她不还,就谎称是我掉的,要过来之后,始终保持开机状态,就等着你们联系”。
嗐,我怎么没想到先拨打这部手机呢?当时要是马上返回,说不定还真能找到。唉,先入为主的想法实在误事。近在咫尺、举手之劳的事,还得麻烦百里之外的女儿。感谢那位好心的女士,感谢现在的通讯和交通。
悬着的心放下来,接下来就是一段难耐的“超长待机”。
下午和晚上,下雨。隔壁同来的老太太,屋里备有自动麻将桌,老伴儿过去征战沙场,我在屋里百无聊赖。拿着遥控器,却怎么也打不开电视。上上下下,前后左右,又看又摸,终于找到隐藏的开关,却又无法换台。找到楼层服务员,答曰“使劲儿按”。重新拿起遥控器,咬牙切齿地按下去,换了一个台。再按,又不灵了。我气不打一处来,咣咣给它两耳光,再按,又灵了。嘿,这遥控器! 我忽然失去了跟它较劲的兴趣,摊在床上胡思乱想。
每天早上六点左右,我都要在大学班级群里问一声“早上好”,多少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几个月前,老伴儿忽然眩晕,送到医院,验血、CT、心电图,一摞子检查,最后的结论是“耳石症”。隔一两天坐一次转椅,吐得昏天黑地,却毫无效果。同学见我几天没露面,关切地问我怎么了,我说了老伴儿的病情,同学们七嘴八舌,建议我们转到眼科医院。转院之后,轻轻松松,一次搞定。这次丢了手机,又该让人挂念了,偏偏我还无法进群解释。
退休之后,有幸进了一个写作群。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热心厚道,对我多所鼓励;你来我往,竟成莫逆。前一个平台设定的发稿时间,是夜里零点左右。我形成了生物钟,每天定时醒来,打开手机,看看是哪位好友又有新作。转场之后,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发稿,我总要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拜读好友大作,偶尔写下自己的感受。现在冷不丁没了手机,到点儿醒来之后,又该干些什么呢?
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它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比如无须购买大量的报刊书籍,省钱省地儿;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碰见重要内容或精彩篇章,或截屏或收藏,只须动动手指;网友的资讯分享,丰富而及时,可以避免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可是,我的手机丢了! 我现在非常后悔,之前没有用手机做一个详细的“攻略”出来。比如,和顺的街巷布局、名胜古迹、休闲去处、饮食特色,等等。来到和顺,总不能老窝在酒店里吧?同行的两位老太太出了一个主意:见到免费公交(和顺城区内的公交免费)就上,到了终点下车,没什么看头再坐回来。
幸亏,这个绝妙的主意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否则,我们这一趟“和顺小区游”,说不定会成为著名的旅游案例,而被人放在酒桌上活跃气氛。
第一天下午和晚上,老天爷忙着下雨,老太太忙着打麻将,我老人家忙着发呆。第二天上午,就近熟悉街道,视察商场和超市,为高龄女神们拎包。下午,女神们继续打麻将,我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打听书店和图书馆,企图寻找心灵的慰藉。最后买了两本书,《跟着古志游和顺》、《铁血太行和顺魂》。晚上,拿着书,却总是走神儿。第三天上午,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我们到和顺近郊云龙山游玩。山色葱茏,风景如画。别人陶醉于山势峻奇,植被丰茂,我却习惯性地判断:这地儿最好这样取景,那儿照下来放到朋友圈,不知会收获多少惊叹。哇!还有这儿,还有这儿!
下午一点半回到酒店,“久违”的手机翻山越岭,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回到我的手中。
忽然想起现在的年轻人,定位导航、购票预约,售货购物,收付款项,滴滴出行,美食递送,在手机的加持下,几乎都成了老年人心目中的超人。
假如他们的手机蓦然消失,失去超能的他们,会不会茫然失措? 【作者简介】陈增印,笔名曾殷,河北邢台人。1982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喜欢读书,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