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技巧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十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57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7章译文:以清静无为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方法来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根据在这里:天下的法禁多了,百姓就越加贫困;民众的锐利武器多了,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心智和机巧多了,邪风怪事就越容易发生;法律越是森严,触犯法律的人便越多;所以有道的人说:“我若‘无为’,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好静,百姓自然就会走上正道;我若无事,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望,百姓自然就变得淳朴”。
思绪流萤:
老子曰:“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这是说人们的心智和机巧多了,邪风怪事就越容易发生;这里述之“技巧”,意在释明人生路上的自我发展,虽然需要一些改善方法的“技巧”,但也需要规避做人的一些故意“玩技巧”,结果出现“弄巧成拙”,误人害己的现象。
“技巧”,本义指表现在文学、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这里,侧重要说的是做人和交际的把握或规避;因为,人每天都离不开相互接触,客观上也就构成了如食物链一样息息相关的人际关系,进而也体现着人是在社会交际中去完成生存或发展的有关追求递进和使命,这自然免不了存在技巧的使用。
既然人离不开交际,且在交际中实现着自己的意愿,也就必然涉及到做人和与人相处的问题;如此,我们先看做人,存在着人前或背后两种状态的现象;于是,人们崇尚“人前”交往时,大多呈现出坦诚和信誉的状态,可又担心“人后”隐藏着虚假和欺骗的情况;尽管如此,在做人上,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人应具备开朗、自信、真诚、勤勉、坚强、勇敢、理智、友善、诚信、仁义、爱心、大度、谅解等特征;再看交际的相处,人们也认为,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路、准确的表达、认真的倾听,以及彼此接纳的诚信,相互选择的条件、体察对方的需要、换位思考的角度、兼顾双方的利益、掌握交际的礼节和不卑不亢的为人。
至于人与人相处技巧的把握,人们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应努力做到:拜访坐客看暗示、汇报工作看倾听、初识谈话看细节、参与酒会看表现、接到邀请看诚意、发现失误看建议、夸夸其谈看掩饰、面对危机看理智、处理矛盾看换位、融入环境看适应、接人待物看礼节、与人相处看真诚、私利分配看风格、拥有才干看低调、场面接触看热情、得意之时看谨慎、初到单位看多做、获得帮助看感恩、与人约会看守时、许下诺言看兑现、谨慎借钱看诚信、追究过错看认责、谈论同事看褒贬、两阵对立看规避、遇到危难看援手、分清事理看对人、作风状态看自省、身处低谷看坚持、处理事情看分寸、矛盾纠结看心态、办公恋情看自律、尊重资历看敬老、上下关系看尊重、面对成绩看姿态、尊重隐私看守密、真实做人看坦率、生活烦恼看豁达、自我介绍看含蓄、调整氛围看幽默、传授知识看生动、指出错误看场合和勤于交流看说服,等等。
不仅如此,还应着急的事慢慢说、重大的事清楚说、琐碎的事幽默说、没准的事谨慎说;没影的事不去说、难做的事不乱说、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说、开心的事择机说、伤心的事要少说、别人的事小心说、自己的事对心说、现在的事做了说、未来的事将来说……并且,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与己;技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些宽怀与己……没错,如从明哲保身的角度看,某些场合宁可与人同醉,也不易唯我独醒,因为有时随波逐流,亦是保护自己的好方法;或者,有时最高明的知识,就是浑然不知的普及,但千万不要“众人皆醒我独醉”;有时,遇事迟缓表态,未必是坏事;但是,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敢于决断,克服犹豫不定的习性,不坐失良机,又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状态;而且,挑战弱点,彻底改变自己缺陷,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力超强的人,也是人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临困境时,充当意志坚强的人,就会冷静地把困境变为转机的跳板,且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巧借资源、抓住机遇、发挥强项,及时选择和创造,同样也是人生起跳的关键环节。
人生无处不学问,人们一边呼唤着做人应真诚、实在,一边又不停地告诫着自己要多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这是人生无常的无奈;比如,人们一边崇尚冰清玉洁、刚直不阿的品格,一边也在为了生存圆滑处世,以利少些阻碍;再如,自己长相不好的人,就尽量去增加才气;如才气也不好,那就努力去靠多微笑赢得人缘;如自己学不好时尚,就宁可纯朴;还有,不要轻易向朋友借钱、不要逼客人看相册、与人打车先坐司机旁、坚持背后只说别人好话、不必逢人就讲过去的事、尊敬不喜欢你的人、对事无情对人有情、先做人后做事、尊重一切普通人、为每一位上台的人鼓掌、人多的场合少说话、不妄想所有人认同自己、一个听众也要讲下去、接到微信要回复、不要说话太满、别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不要对谁都袒露心胸、不要随意显露情绪、不应逢人就说困难等等,都是人们圆滑于世的内省提示。
但是,不管怎样,坦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技巧不可乱用;否则,人们就会把你当成“不实在”的“滑头”来看待,进而使你失去交际的良好“感应”效应;并且,人不应因为生存需要,就否定“刚直不阿”的坦率,也不应因“刚直不阿”,就否定“顺其自然”的圆润处世,一切因人、因事、因条件和因环境不同而决定;可是,总体上,人善良、真诚、正直、施爱的本性不应丢;选准方向,持续努力,追求事业的恒心,不能失去……可谓做人“真诚第一,效能第二”;比如,有一个楚人挑着一只山鸡赶路,骗路人说“挑的是只凤凰”,而一个没见过凤凰的路人,就高价买下来,想敬献给楚王,但没想到山鸡死在路上了;路人很心疼,不是因为损失了银两,而是没实现把凤凰献给楚王的心愿;楚王晓知后,很受感动,不仅重赏了欲献山鸡的人,还惩罚了那个撒谎的楚人;这看出,真诚比技巧更实效更重要。
失去诚信,就等于失去友情,任何技巧也无法弥补:比如,上帝不相信人间有真正的友谊,就设计了一个办法考验两个人;有一天,两位朋友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死亡;这时,上帝跑来说:“我的孩子,前面一棵树上有两个苹果,吃下大的那个,就能活着走出沙漠,而吃了小的那个,只能痛苦地死去”;两个朋友向前走了一程,果然发现一棵树上有两个苹果;然而,他们谁也不去碰那个能给一人带来生命的果子;夜深了,两人深情地凝望着对方,相信这是他们最后的一晚;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其中一个朋友醒来后,却发现另一位不在了,而树上只剩下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小苹果;他失望了,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于是,他悲愤地吃下那个干巴巴的苹果,继续向前走去;大约走了半小时,他看见了倒在地上的朋友,已停止呼吸,手上却握着一个更小的干苹果。
人与人之间,信任是一汪清泉,只有用真诚捧起时,才能喝到甘甜;而一旦戏弄、乱用技巧或放弃了,就再也无法喝到解渴的欣慰;惟愿人间真情大于技巧,视人生交际为长青之树,结满成熟香甜的果子。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