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押韵规则及技巧(附毛主席诗词韵律)
我国之诗,自尧舜起,至今数千年,诗一直是押韵的。现在某些势力提倡诗不用格律平仄也就算了,毕竟格律只是某些诗体之一种(实际上古体诗也是讲格律的,因为广义格律包括押韵,狭义格律特指近体诗平仄),可是提倡诗不需要韵,那真的是笑话!什么现代诗不需要押韵,不过是巧立名目的文化入侵罢了!现在倭寇西贼,借着现代文学的名号,大肆破坏我国传统文化,某些竖子不学无术,盲目崇洋媚外跟风,做了他人马前卒,还洋洋得意,真是生它者悲,养它者哀!
如果实在不想尊重传统文化,那你可以移居日本写和歌,移居欧美写欧美诗歌,诗不押韵,非我族类,更改国籍,随便乱写,反正不是我国之人,不懂我国文化,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贱文化,我是看不下去!
在中华诗词的璀璨星空中,押韵作为其中的一颗明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押韵不仅为诗词增添了韵律之美,更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押韵的奥秘,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一、押韵的规则
韵书之选:诗词的押韵,如同选择一本合适的乐谱,需依作者之意,选取合适的韵书。中华通韵、平水韵、新韵、词林正韵等,每一本都有其独特的分韵规则。选定韵书,便是将诗词的字声平仄和押韵音律限定在该书的规范之内。
平声为主:在格律诗中,押平韵的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这被视为正例。押仄韵的作品相对较少,被视为变例,如同古风中的一股清流。律词、散曲则按照词牌或曲牌的具体规定来押韵。
偶句为主:格律诗中,正例为偶句押韵,如二、四、六、八句。然而,也有奇偶异韵(双用韵)的变例,为诗词的韵律增添了更多变化。
一韵到底:一首格律诗作品只押一个韵部,从一而终,不得跨韵部押韵。这是保持诗词韵律统一的关键。
二、押韵的避忌
押韵虽美,但亦需遵循一定的避忌,以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
忌出韵:如同大厦之柱石不稳,出韵便会使整首诗的韵律崩溃。出韵,即误押其他韵部的字,破坏了诗的和谐与统一。
忌重韵:重韵如同重复的音乐节奏,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在诗词中,同一个韵字不可在韵脚中重复出现。
忌凑韵:为了押韵而勉强凑合的韵脚,如同无根的浮萍,缺乏稳固的基础。凑韵会使诗词的意境受损,降低其艺术价值。
忌连韵:连续使用同音字作为韵脚,会使诗词的韵律显得单调乏味。如同音乐中的重复旋律,缺乏变化和新鲜感。
忌倒韵:为了迁就韵脚而颠倒词语的顺序,会破坏词语的原意和语境。倒韵会使诗词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忌僻韵:使用生僻的韵字会使诗词难以被理解和接受。僻韵如同难以辨认的音符,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
忌别韵: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不同时,误用其他意义的音韵即为别韵。别韵会使诗词产生歧义和误解,降低其艺术效果。
在诗词创作中,遵循押韵的规则和避忌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既具韵律之美又具艺术价值的佳作。
下面是毛主席部分诗词押韵分析,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押韵分析:韵脚字闲、丸、寒、颜,均押平水韵中的“十三元”韵部,符合“一韵到底”的原则。遵循“偶句原则”,即二、四、六、八句押韵。整首诗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胜利,同时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押韵分析:韵脚字飘、滔、高、娆,均押平水韵中的“三肴”韵部,同样符合“一韵到底”的原则。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押韵分析:阳、香,押平水韵中的“二阳”韵部,体现了“一韵到底”和“偶句原则”。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押韵分析:月、咽,押词林正韵中的“第十八部”,同样遵循了押韵规则。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在押韵上严格遵循了格律诗的规则,通过巧妙的押韵手法,不仅增强了诗词的韵律美,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