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命课堂,是指认识生命、发现生命、解放生命、尊重生命、相信生命、依靠生命、珍惜生命、赞美生命、创新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生命、完善生命的课堂。
——孟国泰
孟国泰先生的“三标课堂”,犹如一股清新的教育春风,吹拂着每一位求知者的心田。在这里,教学的艺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生命大狂欢,智慧大碰撞,人生大幸福”。
“三标课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将“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三个环节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高效、互动、和谐的“生命——学习生态系统”。
站在高考的门槛前,我作为教师,有幸运用“三标课堂”的教学体系,引领学生们踏上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的“生命狂欢之旅”。这段旅程,不仅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巩固,更是对我个人教学理念与方法的一次深刻实践与反思。
一、设置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扬帆起航,心向诗海。
在上课之初,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目标,力求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掌握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并找到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这一类手法出题的特点,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目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的复习之路,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本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提升哪些能力。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更加充足,复习效率也显著提升。
二、达成目标:互动探究,深度学习,破浪前行,探寻诗意。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对子之间互相帮助,以提问的方式复习考点,然后通过高考真题进行检测;紧接着在学生的反馈中引出教学重点——虚实结合、想象、联想该类手法暗考的出题规律。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我罗列了五道高考真题,并积极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我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挖掘出题人的命题意图。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中,又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他们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诗歌的密林中穿梭,寻找那些隐藏着的诗意宝藏。这种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我则更像是一位智慧的向导,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引和启发,让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相互启发与碰撞中,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生命在场的精气神彰显到了极致。
三、反馈目标:精准评估,反思总结,回望航程,促进成长。
反馈目标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测试与练习,邀请同学当小教师,自主讲解、总结;同时引导潜能生用尽资源,在反思中提升;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精准的反馈与指导。整个课堂题目容量大,难度也逐渐加大。但令我意外的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愈发高涨,一大部分同学在破题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出题人的意图并总结出了规律。
通过测试和自我反思,同学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轨迹,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看到了自己在“诗歌鉴赏”能力上的提升和进步。这种反馈不仅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还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我也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复习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在反馈与调整的循环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与成就感。
回顾这段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的旅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孟国泰先生“三标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如同引路人,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学生则如同探索者,在目标的引领下,勇敢地迈出求知的步伐。每一次的自主学习,都是对自我潜力的深度挖掘;每一次的合作探究,都是团队智慧的火花四溅。而反馈环节,则如同精准的导航仪,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方向,确保“生命——学习生态之旅”的顺利进行。
“三标课堂”之美,美在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美在其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美在其追求实效,力求每一堂课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教育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使命。我相信,在“三标课堂”的引领下,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创新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方向,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成长需求。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会继续运用“三标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助力他们在高考的征途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我相信,用“三标”导航“生命课堂”,定是一路阳光,一路芳香!
作者:朱玉蓉(勐腊一中高三语文教师)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