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昌龄终南寻捷径
读过大量资料,我明白了王昌龄石门山隐居的原因,无他,取"终南捷径"耳。
所谓"终南捷径",是说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卢藏用颇有才气,却一直不得重用。当时,人们对隐士非常崇拜,认为他们是一些饱学之士。于是,卢藏用跑到终南山修炼起来,并且设法散布自己隐居消息,很快,朝廷就发下命令,任命他为左拾遗。
当时,司马承祯亦隐于终南山,他从小读书刻苦,学识非常高,却不愿做官,成年后于终南山出家,做了道士。武则天得闻,便下诏邀请他出山做官。司马承祯只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求回终南山继续隐居。武则天挽留无用,只得允其所请。临行,许多官员前来送行,藏用也在其中。卢藏用看了看司马承祯,用手指着终南山的方向,意味深长地说:“那里另有妙处啊!”司马承祯听了,微微一笑,说:“在我看来, 终南山却是一条做官的近路啊。”一句话说得卢藏用非常尴尬,无地自容地走开了。
唐朝许多诗人,包括王维,李白,都试图走终南捷径,隐居山林,积累声名,以便被人引荐于朝或者科举中式。王昌龄自然也不例外。
先说王维。王维出身河东,有人考察其出于太原王氏。其母,出于天下望姓博陵崔氏,在长安有宅。所以王维于公元715年(开元三年)15岁时便来长安。得人引荐,得识祖自虚,同岐王等结识,其后隐居于蓝田金谷(今牛角沟),以求接近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于梅花山(今俗称蟒洞山,位于小寨寺沟)西段的山崖半腰洞天修行,后人称其为公主洞。山北有公主山庄,后改为会胜寺。洞天和寺庙皆载于蓝田县志。718年(开元六年),岐王带王维去公主山庄拜会,得其赏识,719年(开元七年),七月,王维赴京兆府试,得中解头。后720年参加吏部考试,未中。次年则中状元,其中想不无玉真公主的照顾。
开元十八年(730年)夏秋之交,李白也从湖北安陆来到长安,先隐居在终南山。以此为据,在长安结识了崔宗之,拜见了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张相引其赴玉真公主别馆,并寓居其中。后来又在元丹丘引导二上梅花山,仍未见到公主,写有《《玉真公主词》。其后元丹丘终于将诗交于公主,得其助,天宝元年(842)玄宗召白入朝,其年秋,白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知章相遇,贺以“適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从王维和李白的情况看,隐居终南,结识贵人,得助入朝,确是终南捷径。
王维,出身高贵,为人儒雅如玉,又通音律、绘画,多才多艺。李白家富多金,十五岁即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文武兼资,气度非凡,仙人也似。一个为人内敛,用笔空灵,充满了禅意。一个为人外张,用笔飞扬,充满了道心。一个若深邃清澈的古井,水波不兴,一个似雨后大涨的秋江,洋洋洒洒。二人皆少有才名。
坊间有言,这二人是公主情人,甚至二人为情敌,否则二人年纪相同,皆为才人,同为孟浩然之友,又同在长安,却无交集?此等不过现代人饭前茶后,寻求八卦的流俗而已,不值分辨。但有一奌可以肯定,二人以自己的才能和气质,与学道求仙,且爱好文艺的玉真公主取得了精神上的共鸣,入了公主法眼,才能进身有阶。
同王维和李白相比,王昌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所走过的道路亦与二人不同。
唐代的薛用弱写过《旗亭画壁》的故事。说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但尚未做官,但因圈子相同而交游。一日,冷风飕飕,微雪飘飘。三位诗人共赴酒楼去,赊酒小饮。有梨园十余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三位诗人离席,相互偎依,围炉以观。不一会儿,又有四位梨园女子,其珠裹玉饰,漂亮妖媚,摇曳生姿,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皆为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三人私下相约定:吾辈于诗坛上皆是有名之人,一直未分高下。今天悄悄地听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为第一。只听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一首了。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是我的。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了。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有奌急了,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皆不出名之人,所唱亦不过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其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她唱的,若非我诗,以后再不和你们争高下。下来如唱我诗,你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一会儿,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开始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如何?田舍奴,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这是个故事。从王昌龄的诗看,当时他已任江宁丞,这是开元二十八年以后的事。当时高适确实未中第,王之涣赋闲。这故事有一定真实性。
故事中的"田舍奴",为今天所说的"乡下人"、"乡巴佬"、"土包子"之意。
王之涣为何出此笑谑之语?就因为他们出身不同。王之涣出身太原王氏,为天下大姓,曾以荫入仕。而高适家道中落,曾于梁宋之间寄寓,耕樵渡日。
那么王昌龄呢?从王维称其"江宁大兄"的情况看,昌龄的郡望是在太原。但他家不知什么时候起,迁居到了白鹿原,并且沦为了普通百姓,从小就过着渔耕生活。《灞池二首》说:“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唐代长安周围的湖泊都被名之为池,如昆明池、曲江池,荆峪沟里的一连串堰塞湖也不例外。因其属灞河水系,故诗人称为“灞池”。诗人从小在此过着渔猎樵耕生活。
在王之涣看来,昌龄是个土包子。在玉真公主等皇室中人目中,就更是如此了,这等贵人,他是难以攀援的。
唐朝前期是一个气象宏大,积极开边的朝代。到了开元年间,文治武功,更趋盛世。那时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了热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干一番事业,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对于平民来说,进身之阶有二,一是从军,二是中第。
若按通行说法,王昌龄于公元698年出生的话,开元七年(719),即王维中举的那年,他出门远行,从河南,到河北、山西,一路漫游。开元八年(720)春,在周山学道不成。他在《就道士问周参间契》诗云:“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稽康。嗟余无通骨,发我入太行。”回长安后,于开元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于是又于西北漫游,写下了一系列边塞诗。
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从军不成,科举不中,他需要积累声名,攀援贵人,于是他走上了时之所趋一一隐居终南的捷径。石门山是他的必然选择。
其一,有交通之便,下白鹿原,无论从西边的龙首原经库峪,经史家寨和石门镇而南上,还是经东边白鹿原西而南上,经桃花岭过石门南上,都可到达石门山。前者是公元895年唐昭宗避难曾走过的路线,后者是汉武帝上林苑行猎路线。
其二,浐水三谷一一库峪、汤峪、岱峪,汤峪西边石门山最适合昌龄幽隐。
库峪唐时以商道著名,无助于昌龄出名。
岱峪这边呢,小寨寺沟有玉真公主洞和山庄,牛心峪是有唐高祖的唐尧山庄。当初王维隐金谷以近公主。昌龄一个土包子,不入公主法眼,隐这里有何用?
惟独石门山,有汤泉人众之利而脱尘嚣,利于隐居。
汤峪口温泉始于唐代,无论《旧图经》有关神僧发现温泉的记载,抑或《册府元龟》卷497《水利》记载:“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宁民县令颜昶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门谷,有汤泉涌出”,都可为证。有人以《汉书》记载昭帝姐长公主汤沐邑于蓝田,而认为始于汉代,无非望文生意而已。
史载,唐玄宗赐汤峪峪所“大兴汤院”。唐时还扩建有五座温泉塘池,分别为官绅、平民、军人、妇女沐浴之地,一时声名鹊起,慕名前来者络绎不绝。
《海录碎事》中录有王昌龄四句诗:驾幸温泉日,严霜子月初。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你看,皇上驾临汤峪,他很快就知道了。这说明他临居地离大兴汤院并不遥远,并非石门深谷之内,远离人群,否则谁知道他呢?
也不能隐于汤峪口,否则红尘喧嚣,何以隐居?
很明显,隐居于汤泉附近的石门山,既利于清修,又易扬名于外,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晚唐之际,郑谷在石门谷里云台山上置别庄以避世,即真有此事,那同昌龄于石门山隐居以出仕,也不可类比。
终南崔嵬,浐水北流。白云悠悠,千载之后,谁能想到,东起白鹿原,西至八里原,先后有王维、王昌龄两位著名诗人隐居于此?適仙人李白,也曾履迹于此?
二四年于越城风和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