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平顶山
——“平顶山市”地名的诞生溯源
作者/舞笛
凡山皆有峰,凡峰多呈锥体状或不规则嶙峋形态静以处之。但也偶有例外:山体虽崔巍,顶峰却平平。这类山峰也许并不罕见,但大多属于小型山头,若挑一大型平顶状山体拿来看看,只怕作为城池地标名称的山峰来说,我们豫西这座地级城郭“平顶山市”的主峰只怕能坐得头把交椅。
平顶山,顾名思义,为顶端非常平直的一座大山,呈梯形截面状,远远望去,既雄浑巍峨又稳健壮观,给人以泰然安稳之感。这里虽然也有过樊哙、牛皋的英雄足迹,但始终没影响到它千年万年的荒凉寂寞。其实这里东西峰岭横亘连绵百里的诸多山峰大都是这种平顶峰巅的形状,如东边一字排开的马棚山、紫云山、首山,西边一字排开的落凫山、擂鼓台、香山等等,峰巅也都如出一辙,唯有稳稳坐落于它们正中央的主峰特别雄健壮伟,众星捧月般独秀于一众山峰之间,如此独特的山势地貌造就了伏牛山东端余脉这一极具个性的大山形象。据说是天神削去了它直插苍穹的峭峰,因而显得非常沉稳,梯形山峰的上边线超过两公里,更凸显其气势非凡,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能感受到它的坚实和稳重。
这一组呈东西走向山峰连绵的天然编排,从正南面看上去,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本来,平顶山的别称“鹰城”即源自此地为春秋时古应国都城,“应”字古语通假“鹰”字,鹰的形象便是这个诸侯国的图腾标志,在不远处古应国墓葬遗址出土的一枚鹰形玉雕便是铁定物证,难道这一组排列整齐的自然山峰所构成的图阵,就是上苍伏设的某种隐喻?难怪作为对外窗口的火车站的主体建筑都建成雄鹰型。
如今的平顶山中心城市群,甚至扩大到整个市管行政区,若是扶摇凌空俯瞰,山岭如鹰翔,满地璀璨星光就是地上铺展开的银汉天河,那无疑是一代代奋斗者的汗水与智慧结晶对人间的刻意美化。
平顶山啊平顶山,在此不知默默静坐了几世几劫,也不知等候了几百万几千万年,终于在二十世纪中叶,等来了一个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型国家诞生,但这个国家经过百年的战乱,经济凋敝,积贫积弱,满目疮痍,其躯体已是千孔百疮,羸弱不堪......只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刚铁意志丝毫没有动摇。
终于有一天,它等来了一群从遥远之处扛着仪器踏步而来的地质测量勘探工人,时为公元1953年。它知道,他们是来向它腹中探宝的。那是因为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将它作为重点煤矿开发工程给确定下来了,必须尽快上马建设。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955年,又等来了更大一群人,那是一群开矿建井的工人,它知道,他们是来向它腹中取宝的。尽管它腹地的宝藏是黑的,却可化作炽热的火,红红的光,为世人送上无尽的温暖,发出照亮黑暗的光芒......
只是,即使到了这时,此山峰依旧名不见经传,仍不过像一颗千万人云集宏大广场里的一颗小脑袋而已。莫说在全国地图上,即使河南省、许昌地区的地图上你也未必找得到他的名字。那时此处归宝丰县,而建井的地方又在叶县、襄县和宝丰县的交界处,巧的是井口就在宝丰这边的地界边缘上,向东一箭之隔就是襄县和叶县,还没有正式矿区名字,仅仅是一只带着全国统一编号的几几几建井队。
原来是几位下班后在帐篷里住宿的工人师傅正喝酒,他们从附近村上小卖部买些散酒、猪头肉、花生米什么的在对酌祛寒,乱发感慨。杨展见他们的食物菜肴就地放在破牛皮纸上,用铁茶缸盛酒对饮,自是感慨又感动。
寒暄几句,杨展问那位工人:“师傅,刚才你说一封信寄到这里月把子才收到,邮信,咋会走那么长时间?”
老工人说:“我家是黑龙江的,信封上地址写两行字还不够——河南省许昌地区宝丰县什么什么区什么什么乡什么什么村子庄子几几几建井工地......从老家寄出到郑州有时就得一礼拜,郑州要转寄到许昌,许昌再寄到宝丰县城又得好几天,宝丰再倒拐回来往区里乡镇邮所骑车子送,乡里再逐村追寻着往咱这代号工地背着邮包走路送,没有像样的路不说,有时天气不好还得积压好几天,就是打个电报只怕弄不好也得十天八天才送来,要是家里有特别重要的急事,回到家不也是正月十五贴门神......”那师傅越说越激动:“首长你说说,咱们这么重要的国家工程,就不会起个单独的地名?邮寄个东西只写‘河南什么地方’半行字,不就直接送到这儿了,何必再从地区里县里到区里乡里,还要到村里又得找到工地,这样一层层一级级转来转去折折腾腾咋会走得快,能不耽误事?”
杨展心头一震,脱口问到:“起个地名?起地名的话,那你说说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老工人酒酣耳热,激动之余,指着已是银装素裹且高耸巍峨的平顶山脱口而出:“这么一座大山,就叫平顶山工区呗!”
杨展双手一拍:平顶山?着啊!就是嘛,平顶山多好,好,好,好,就叫平顶山工区。一连说了三个好,转身向秘书交待道:“回去你就拟个电报,呈煤炭部向国务院报批。”
次日,一行文字随着无线电波飞往北京......当时习仲勋任国务院秘书长,接报后即呈总理办公会研究,未久,得到国务院批复,一个工区的名字正式诞生,自然,也有了随后的一连串冠有“平顶山”的单位名称,诸如平顶山煤矿筹建处、平顶山矿务局、平顶山特区、平顶山市等,或党政工群团以及辖属的繁星般或衍生或变异或变更的名称相继派生出来......平平的山顶上骤起彩虹,平顶山麓顿生氤氲。从此,“平顶山”,它不再仅仅是一座不见经传山头的名字,而是一个耀眼的“星座”——“中原大煤仓”、一家特大型企业、一个地方煤炭行业、一个门类多样规模宏大多元产业、一座响亮的城市、一个有着四县两市六区的广阔天地和五百五十多万人口,以及若干产品领先的地级市靓丽的地域符号,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了!
一座山,成就了一座城市,成就了一个囊括着能源、化工、电力、钢铁、纺织、陶瓷、盐化、军工等数十种行业的庞大产业群。毫不夸张地说,七十年的岁月,它的产出和贡献,在我们共和国的发展史上,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中国的建设蓝图上,可算得上不可或缺的浓重一笔。换句话说,在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中,倘若少了“平顶山”的这份贡献,其蓝图将会因它的缺失而显得苍白。作为早已落地生根的平顶山人,我自然会为因这座巍峨山峰所生成的名片而备感自豪!
巍巍平顶山,一座山,一座城,千千万万个家庭......
美丽的矿山我的家!
作者简介:舞笛,本名蔡全胜。男,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舞阳县,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省群艺研究会会员,多家网络平台签约作者。曾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山吟海叹》《世味杂俎》等5部文学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