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母与宗谱
文/李伟华
2000年8月。我36岁。那是我在矛盾纠结了一年后,决定辞职去已经干了15年的公职,到杭州的民办学校任教,这是与父母的一次沉重的告别。
1985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本意在家乡工作,可以在父母身边,也有众多亲友,享受天伦之乐,亲情友情。
当时父亲已经80高龄,母亲也已73岁,我已是人到中年。回想大学毕业时,对社会、对学校、对亲人满腔的热情。干劲,爱意,一点点地受到磨损,也渐渐失望。而买房所欠银行的钱也是让我焦虑。
焦虑的心,也感到长此以往,一辈子无有出息,工作循环往复,来日已看到尽头。经过反复权衡,我还是觉得要联系一下外地的学校,换个环境,也许走出一条新路。
我因申请调动太迟,人事已经冻结。而省城的学校领导又对自己一见欢喜,而且待遇也比山区高出不少。
试试看吧,就算自己当年没考上大学,重新走向社会。想想那些没上大学的同学,不是活的好好的吗?
“好男儿志在四方。”
“希望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名人名言不停向我鼓励。
我也给自己打气。
“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鲁迅的话在耳边响起。
对我的远行,父亲有些担忧,毕竟一个人辞去公职到陌生的外地民办学校,前途变数难料。但父亲还是选择对我信任。我初中、高中的转学,娶妻,创业,买房,都是自己去完成,完全没有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因为父母在乡下而又年老,一切都无能为力。
临别时,父亲向我交待。不管此次出去后果怎么样,家中的亲人,你还是要多担当一些。
我知道父亲当干部15年,其它时间都在农村当了农民。从我懂事起,就知道父亲劳动之余,爱看书,写写抄抄,也因为好动笔墨,回乡不久,又引来麻烦。此事另有细表。
父亲还喜欢吹拉弹唱。一辈子困于大山,又两次经历波折,导致孩子们也受此牵连,加上经济贫困,没能让几个孩子都能读书,一直心有愧意。父亲有多少苦楚,隐忍心中,无处诉说,在这又穷又知识贫乏的乡村没人理解。父亲希望我这个家中唯一的读书人,将来能有出息,能助亲人一臂之力。
我和父亲在客厅说完一些各自的想法。父亲进到卧室,从抽屉中取出《陇西郡李氏宗谱》,说要交给我,希望我将来能续补下去。
我知道父亲作为一个乡村文化人对宗谱的重视,但因为当时自己一人外出,又不知会有什么变化,也不便保存,且对父亲的叙述先祖大唐李靖战迹辉煌,略显怀疑,难道祖先真的是卫国公李靖?
当时我稍稍翻了一下家谱,并未细看,就递还父亲。此时的我,没有心思在遥远的祖宗上。未来的生存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觉得《宗谱》还是由父亲保管比较合适。
可我万万想不到,这次告别成了永诀。当时行走稳健思路清晰的父亲,两个月后,却突然病世。
2022年暑假,我回到家乡。已是95岁的母亲,很有兴致地与我聊了她的小时候生活,嫁给父亲后家庭的状况。
母亲对我说,我老了。你父亲抄写的《宗谱》,要交给你。
“家谱在楼上,我去拿下来,把家谱交给你,希望你能续下去。”
我说:“我去取吧!楼梯不好走。”
母亲说:“你找不到,还是我去取吧!”
母亲95岁了,又暗又窄的楼梯,我不放心。于是跟着母亲,想扶着母亲上楼。
母亲说:“不用扶的,我爬惯了。没事。” 母亲依然那么自信。
母亲上楼后,走到楼上早年放稻谷的那间屋子,对着墙壁上的一个旧布袋说:“就在这个袋子里。”
我从袋子取出一个盒子,外皮是红的,皮质。扣子也紧密,外面印着“名牌”、“一支蜡”、“特优”等字样,还印着一支蜡烛。这个应该是装蜡烛的旧盒子吧!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蓝色封面的宗谱。红纸小条贴在蓝色封面上,分外显眼。封面是父亲清晰的字迹:“陇西郡李氏宗谱”。
与2000年暑假父亲要将家谱交给我,时间已经过去22年。
此时已经明白,父亲用生命的最后关头,尽了最大努力。一本清晰的小楷宗谱,付出了父亲多少心血,他希望将家族的文化精神延续下去。今天母亲交给我也是同样,95岁的母亲也感到岁月无多,对后代有个交待。
宗族规定,只有每年农历6月6日晒宗谱,这时候同宗人可以翻阅和抄写《宗谱》。
庆元县竹口镇上坑村,地处偏僻,至今还未通公路。我不知道当时80岁的父亲带着73岁的母亲,是怎样坐客车,再转坐拖拉机,再翻山越岭来到祖籍地、保存宗谱的上坑村,工工整整的抄写下宗谱概况。从黄帝以来的家族延续。特别细致抄写唐朝战神卫国公李靖以来自己这一脉47代。还有之前的一些历史,历朝历代的时间表,特别是唐朝历代皇帝年表,清清楚楚。回家后,父亲又续接到49代,后三代各家了解的清清楚楚,并将后面多代的字头进行了安排。
父亲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完成了蓝本子封面的《陇西郡李氏宗谱》,这本《宗谱》成了大大(父亲)留给我的绝笔。
对于“陇西”二字,我并不陌生,而是觉得那么熟悉又神秘。
读小学时,清明节,跟着父母去扫墓,看到爷爷、太公墓碑上刻着“陇西郡”三字,就印象深刻。“陇西郡”是什么意思呢?
我上中学后,读了历史地理书,才知道“陇西郡”原来是在在甘肃。“陇”是甘肃简称,“陇西”应该在甘肃西部。“郡”,应该源于秦时实行的郡县制中的“郡”。
此次拿到父亲抄写的《陇西郡李氏宗谱》,我进行了细细的阅读,还查阅了有关这一宗族的一些资料。把自唐代李靖以来,与我这一脉有关的祖宗资料进行整理,弄清变迁的规律,并写了几篇文章,发给亲人,让后代对前人有所了解。
这是对父母的一个交待,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
李伟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书画院院士,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长。出版有《李伟华博客集》、《传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