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呼之欲出,它研究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以及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和原则的途径。它遵从教育学和大教育学各部类的学科规范,并广泛借鉴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和范畴,在大教育学的框架内构建起的一门中观学科。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 生命教育 学科构建
生命教育学的建构可以提上日程了,它应成为大教育学学科群组里一门重要的中观学科。当然,当一门学科初建之时,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容回避。比如,生命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是什么?生命教育学在整个学科群组的学科坐标在哪儿?生命教育学的学科目标是什么?生命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大的方面?生命教育学理论研究最主要的原则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起学术论争,这是好事。事实上,生命教育关乎每一个生命个体,生命教育学的学科构建也应成为每一名学者关注的事情。
(一)关于建构生命教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教育行为中生命意义的消解呼唤生命教育的应然回归,而何为真正的生命教育应由生命教育学来诠释。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当下教育实践中生命意义隐而不彰,教育行为常常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下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蕴,变成了阻碍生命发展的外在强制因素,“救救孩子”的呐喊需要再次响起,异化的教育正需要溯本清源,重返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的光明大道。
第二,现代性“去魅”后的社会信仰空白需要生命教育来填补,生命教育学应为“修身、齐家”的必修课。曾几何时,工具理性宰制天下,价值理性受到忽视和戏谑,但物极必反,“寻找生命,寻找人本身”已是潜流涌动,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寻正在成为当代人们的自觉。
第三,国家执政方略需要生命教育来支撑,生命教育学应从一开始就同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中国自改革开放,直至今天“中国梦”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国家执政方略中有一条红线由裹挟而来到清醒自觉,那就是以人为本,究其内核是以人的生命为本。这就需要面向全民的生命教育来唤醒、促进和保障。
第四,生命教育研究亟待建构生命教育学来加以引导。现在,各地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弥足珍贵,但“摸着石头过河”的隐忧渐显。生命教育“应然”如何,值得每一名教育者沉思,学界更不应回避。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整体而言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生命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系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成规模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公婆之争”还纷纭歧义,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常常无所适从,高端层面的教育决策者也寄望学界对生命教育予以更明晰表达和更集中论述,从而为国家层面生命教育指导标准和课程意见的制订提供依据。
(二)关于生命教育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学应研究生命教育,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讨论的是怎么理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像语数外、理化生那样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生命教育学不是像小学、中学、大学那样的一个学段,生命教育也不是X+Y=Z这样的一个单独的问题,它应该是贯穿和指导教育的各个形态、各个学科、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的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和总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讲,任何“真”的教育无不关乎生命,戕害生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于是,生命教育学的内涵,就应该是指生命教育这一原则和理念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原则和理念如何贯穿到教育实务中去。
(三)关于生命教育学的学科坐标
生命教育学的研究应坚持思想开放性和学科规范性并重。这里说的开放,应是多维的开放、地域开放、历史开放、学科开放、由外向内开放、由内向外开放,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汲取历史各阶段、世界各地区、学科各门类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借鉴教育发展的思想史、制度史、学科史、活动史,为建构中国的生命教育学服务。比如,在展开生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时,应该“东窗”、“西窗”、“南窗”、“北窗”一起打开。比较研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更不应“舶来”、“移植”就完事了,而是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以探索中国生命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生命教育实践推展的应然路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及西方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思想资源自不待言,同时还要借鉴“大教育学”各个具体学科,哲学各相关门类及流派诸如价值哲学、生存哲学、人学等,以及心理学、社会学,还包括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的相关思想。与坚持思想开放性同样重要的是恪守学科规范性。构建生命教育学应置之于教育学的学科语境,一鳞半爪的只言片语,蜻蜓点水的浅尝辄止,众说纷纭的“公婆之争”,对于整个生命教育学的构建而言只能是补充,不能是主体;生命教育学整体而言宜在大教育学的框架内构建。主要应该利用教育学现有的学术工具和学术规范,认真梳理生命教育资料,思考生命教育问题,研究生命教育理论,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不断壮大教育学这一大的学科。
(四)关于生命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生命教育“元研究”。生命教育不是像学前教育、初中教育、高等教育这样的教育阶段,不是像语文教育、数学教育、思政教育、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科目,而是涵盖和指导全部教育阶段和全部教育形式的一个原则、一个理念、一个最根本的要求。这就是:好的教育关乎生命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与生命教育相关联,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生命成长。
第二,生命教育“史研究”。中国、欧美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渊源流变,都应该纳入生命教育学的研究视野,包括中外生命教育的学科史、思想史、制度史、活动史等,都对构建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学大有裨益。
第三,生命教育“哲学研究”。与生命教育“相遇”的诸多关键词,比如,生命的内涵、生命的外延、生命的特性、生命的结构等;比如,生命的有限性、开放性、审美性、普遍性、整全性及其教育意蕴等;比如,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活幸福、生命和谐、生命之美、生命异化、死亡、自杀、暴力犯罪等,对这些议题的研究都可以也应该成为生命教育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如此生命教育才有道不完、说不尽的议题,也才能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第四,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生命教育研究。概而论之的生命教育固然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人群分别展开研究。这里说的不同的人群,既包括不同的年龄段和学段——幼儿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等,也包括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行当、不同的阶层、不同生命际遇的人,比如,流浪人群、失学儿童、病人、垂死者、遗属等,他们都是生命教育的当事人,生命教育不应忘记任何一个人。第五,生命教育对策研究。应研究怎样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德育活动等环节的原则、方法、方式、途径,尤其是应研究怎样将生命教育理论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每一门学科。
(五)关于生命教育学的研究目标
生命教育学的系统研究就围绕一个目标:在大教育学的框架内建构起中观的生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分解开来包括:第一,研讨生命的世界、生命的伦理、生命的规划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关注生命;第二,研讨生命的信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归宿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敬畏生命;第三,研讨关乎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权利、生命的关怀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尊重生命;第四,研讨关乎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责任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珍爱生命;第五,研讨关乎生命的情感、生命的艺术、生命的审美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欣赏生命;第六,研讨关乎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幸福等议题,目的是唤醒人们成全生命。
(六)关于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丰富学校日常德育活动的生命蕴涵,应成为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设计时,从源头上论证生命教育单列课程及渗透课程何者为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探讨如何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体现生命教育理念。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常生活、班级管理、学校服务中一以贯之。探讨如何开展社会层面的生命教育,构建生命教育的“大生态圈”。
(七)关于生命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普遍的研究方法应充分运用于生命教育学研究中,当然,其前提是牢牢把握生命教育的“个性”,始终把促进生命教育诸当事人生命成长作为第一要义。在坚守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历史研究方法、元研究方法、田野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试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都将在生命教育学的研究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新的色彩。
(八)关于生命教育学研究的原则
生命教育学作为大教育学框架内的一个中观学科,首先要遵循教育学研究的所有原则。同时作为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新兴的中观学科,它应有一些独特的研究原则,包括现实性原则、超越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主体间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幸福性原则、美的原则等。这些研究原则决定了生命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个性。生命教育学研究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则,也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共性原则,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建基于并指导对应的实践,生命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更应始终牢牢建基于丰富而鲜活的教育实践之上。
生命教育学研究有超越的维度,也是切实和切己的维度,所以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应有仰望星空的情怀,有高屋建瓴的视角,有理论超拔的高度。但更要“立地”。所谓“立地”,就是要始终接着地气,始终与中国当下教育实践相伴相生。现在,我国已经对生命教育进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少深层次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从两个方面对生命教育学的构建提供支撑。研究生命教育的学者宅坐书斋是不合适的,应该到教育的第一线去,与基层的广大师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交朋友,真诚地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合作,先做小学生,再做大先生,并且做大先生的同时还需要一直做小学生。这样才能使生命教育学走出“象牙塔”,脚踏实地为正在迅速展开的生命教育实践做些有益的工作。关乎生命教育学的学科建构,将有越来越多的议题不断地被纳入问题域。教育的实质是生命教育,文史哲、政经法、数理化、天地生,没有一门学科不是关乎人、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生命成长的。生命教育学应开放胸怀,以悲悯的目光看待人、看待教育、看待这个世界。如此构建起的生命教育学,才能真正指导生命教育实践,才会真正契合人的生命,才能真正与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彼此投缘,相摩相荡,氤氲化醇。
主持人简介
王定功,男,祖居河南内乡,1970年1月生于河南上蔡。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教育学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生命教育有效性研究”“生命教育学科建构研究”等学术项目多项,出版《生命价值论》《审美生存论》等著作60余部,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等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为“最受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生欢迎的教师”。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