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爱洋溢 岁月回眸
——古广祥先生新作《彩雀吹潮》推介
文/吕朋林
(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古广祥先生楹联新书《彩雀吹潮》出版了,古君嘱我写一篇导读,我既受宠若惊,又诚惶诚恐,对于这样的大作,我怎么能“导”读呢?只是谈一点读后感,做一个介绍而已,还可能写不好。
一、必要的介绍
首先有必要介绍古广祥先生和楹联知识。因为广大读者中,特别是新读者,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广祥先生,或不太了解楹联。
广祥先生是中医学哲学博士,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现在叫“资深媒体人”),他创立了香港新闻出版社,担任社长,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退休。广祥先生是一位撰联高手,每隔几年便有联集问世,而且往往有奇技:连缀中药名、词牌名成联。我和古君就是在《海南楹联》期刊上通过文章的交流相识的。
关于广祥先生的阅历及社会活动、交往,本书《悼家父》(用简称,下同)、《范徐丽泰》、《回归10周年》、《新闻出版社》、《全球大会》等篇中都有反映。
二、形式和内容
广祥先生此书共收集自制楹联83副,创作相关文章43篇。创作时间是1982年至2024年,大多数是2020年以来的作品。
形式和结构上,仍然是有文有联,联以托文,文以详联。每篇首先是篇题,紧随其后的是篇头联,相当于正题或起解题作用。之后是篇文,文中又有联,至少每篇一副,复现篇头联是必有的,许多篇章中每篇还另有几副联,大多数联都由中药名组成,少量的是作者旧作的常语联或词牌名表意联。有的篇章还自解联意。每篇末为该篇联中出现的中药名别名、功效的解释。各篇都有一幅到几幅照片,使叙事更为形象直观。有趣的是,书中的作者自序也是药名联穿插序文,只是少了文末的药名别称、效用解释;目录中的文章内容分类,也是以中药名命名的;还有两篇的篇题,用的是词牌名和古诗句,即《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得云开见月明》(《水浒传》诗句)。
作者以《彩雀吹潮》命名此书,颇有深意:一只五彩斑斓的神鸟(香港以凤凰为自己媒体的标号),搏击大潮大浪,象征着香港回归廿七年来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风波,排除了重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书的内容,自然着重这方面。我文章名为《大爱洋溢,岁月回眸》,也是因为古君书中洋溢的爱国、爱港、爱亲人、爱生活的拳拳情感和他对国事、港事、社会事、民生事的切切关心;书中既有对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的回顾,也有他本人奋斗成长历程的总结。古君自己把文章分成七大类,并以中药名为类名,我读后觉得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类名也更为直白,其实和古君的分类出入不大。

(一)爱港建言
共14篇。香港是广祥先生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四十五年。爱港护港自然就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各篇有的是单纯的肯定、赞扬,有的是建言献策,有的在介绍中流露着赞美。《守得云开》肯定了港府的正确政策与得力措施,指出“香港正走出经济低迷困局”。同样谈香港经济的《一国两制》则重在建言。《地摊经济》赞美“香港人是东方智慧和西方文明的结合体”,《水客》以“持不批评态度”表明了态度。人才两篇,《回流》肯定了好政策,而题为《“高才通”成效显著》的文章近乎单纯介绍,既然是介绍成绩,也等于肯定。其馀关于外佣、区议会、文学馆、香港中医药、饮食(《香港美食》、《大排档》)、景点的文章看似介绍,但流露或暗含赞许政策,宣传建设成就的倾向。《住房》篇则是批评和期望。
(二)香江百年
讲香港回归前的几件史事。有民国初期香港的钟楼、四五十年代之交退港国民党老兵、七十年代内地居民逃港三物事3篇,当然有作者的态度。
(三)世事诸端
本来想叫“社会百态”,但其中《鲁班尺》讲的是器具工程,算“物”,就改了类名。其馀还有老年人打工、青年人“躺平”、同性恋、车公庙民俗4篇。说的是香港事,但其他地方也存在相同或类似事。《鲁班尺》讲到了文化价值,《躺平》对青年人提出了规劝;《车公庙》、《同性恋》两篇,古君表明或表露的态度,哈哈,我可不敢苟同。
(四)健康养生
有素食、饮食新潮流、麻将娱乐、疗眼疾、种园种地5篇,都有哲理阐发和科学建议。如种植篇,古君明确表示不认同“水稻上山”、“克隆”,指出不能违背自然,要因地制宜,科学行事。
(五)亲情友谊
有忆父、忆母、母亲节、徐丽泰、梅艳芳5篇。
(六)砥砺前行
是回顾、讲述作者个人奋斗历程的。有《香江怨》、《凤凰台上忆吹箫》、《回归10周年》、《出版社志庆》、《中医药大会》5篇。后三篇虽然讲香港、全球事,但作者是主要发起人,是创立者,而且参与其中。
要说的是,具体篇章的归类不是绝对的,好多都是兼类的,只是侧重于某类或我倾向于归于某类而已。比如《忆吹箫》就有对香港优点的赞扬,《香港美食》意欲推广而委婉地批评了价格的“与时俱进”。
三、行文特色和文意亮点
这方面,可以用“细致准确、科学严谨、知识广博、见解深邃”来概括。
古君在许多篇章中,都出示了大量的数据,这说明他事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包括实地调查和阅读档案、报章、网文)和细致的统计,这样才使他的议论准确无误,说服力强。这是他文章的一大特色。但这些调查统计也让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广泛的征引。是古君行文的另一特色。本书共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43处,其中西哲的最多,为30处,从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到马、恩以及大多数读者不熟悉的人士都有,中国的从《论语》、《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以及作者熟悉的某医师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篇中还用了暗引方法,我统计共有16处,《家父》一篇就暗引3处。这些暗引,有的冠以“西哲云”、“语曰”等字样,更多的是无标志有引号甚至无引号,与作者自撰语水乳交融,像暗用毛泽东诗句、雪莱名句。有些引语的出处是很冷僻的,如庄子某句话的古人注、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金楼子》、清代山西杨氏宗谱、清人旅英诗、出自多处又经过多次综合的教育、网络励志语等。奇妙的是,一篇文章的篇题也是暗引的古诗句。这说明作者经过了积年累月的海量阅读以及收听、收视、留心,把它们分门别类记录甚至刻在脑子里,用时就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能不叫人叹服吗?
广博的学识。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却表现出作者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语言学、中西医学、营养学、生态学、工程学、建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他知识的渊博于二例可见一斑:对于豆腐的发明者、中国两古贤、欧洲三先哲是素食爱好者他都知道(《素食》篇)!麻将,许多人爱玩,但不知有许多说道。古君不仅讲述了它的起源、历史,还指出它包含了儒道、兵家、阴阳等各家的哲学思想,玩麻将其实融汇了运筹学、逻辑学、排列组合等理念。另外有些概念词语对香港人士来说不陌生,我们内地一般读者却不知,是广祥先生介绍给我们的,如“强积金”、“太平绅士”以及已婚女子冠以夫姓(愚以为或吸收了西俗)。
古君在许多篇章中发表了他的见解和感悟,往往是真知灼见,有的就是给概念下的科学定义(如文学、经济等),有的则成了普适的哲理或名言语录。
我这里只举一例对时间的看法。相信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感慨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再,老年已至,后悔没来得及做什么,害怕生病、死亡。我自己就认为现在是暂时的,瞬间的,它不断成为过去,未来不断成为现在和过去,而过去是永恒的(没有发表)。而古君却认为:“时间是人类的天使,是最大的革新家,它让人们与之俱进”,并引用捷克思想家夸美纽斯、马克思、鲁迅的论述:“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都有自己的特殊任务。”“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时间,每个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所以,古君对未来的看法是“未来是现在的另一个名称”,接着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古君自己接着提出:“无人能唤回已去的时光。我们务必与时间对接,并以它为每天的新起点,努力去完成人生中最富有价值的劳动。时间是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的成果重量。”(《钟楼》《10周年》)古君以及所引先哲们的论见,颠覆了我已有的认知,相信大家也会因此振奋起来。
由于篇幅有限,我把没展开的介绍、举例留给有兴趣的读者做思考题:1、广祥先生还有哪些哲理阐发和经典语录,找一找,抄下来。2、广祥先生的哪些篇章反映了它的哪些知识积累?3、那些暗引都是什么?在哪些篇章?出自哪里?
四、高超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制联巧技
首先是以药名入联辅助篇题、提点文意,以及以药名作为文字内容分类的标题、以词牌名、古诗句为篇题。这就要使彼此的字面意相通、相合甚至相扣,广祥先生都做到了。如篇章内容分类,介绍景点就用“景天吉片”,回忆个人早年的奋斗和香港回归前的史事就用“早秋毕解”,社会百态用“米曲飞扬”,亲朋业绩用“名香贯众”等,我的分类题目可以作为古君类名的解释。
题《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广祥先生回顾自己从来港时的青年到资深媒体人、社会活动家的历程。书名《彩雀吹潮》亦暗以凤凰弄潮代香港战胜困难发展。其他如谈到餐饮用“软口汤”、“蓬蒿菜”“个人菜”、“太白茶”这些药名和“杂煮清明菜”这样的药名词组,谈麻将用“雅友”与“主人”对应,回忆先妣、母亲节感怀用“去母”、“吹血草”、“断肠花”、“知母”、“劳伟”,谈同性恋用“玉女”“钩吻”等等,谈到中医药,有“疗拔”、“八角药茶”、“三元汤”这样不说不知是药名的词语,而谈逃港用“攀谷藤”“提心吊胆走边疆”这样的药名、药名组合,简直就是平常语言。当然囿于药名,也有的联语、联略显牵强。药名“别不”,用为常语,就造成了禁劝和单纯否定两个常用副词的连用,但也是不得已的。
入联的药名,或离开原有词界,形成了新的组合,如“海根锦带天社;天斗鸿藏海星”,“锦带”“鸿藏”各是词(药名),但联中组成了动宾短语“带天社”“藏海星”。这是巧用。
字、词、语、句、对偶是楹联的灵魂,这方面古君有很多技巧,如正对、顺对(句内对)、旁对(斜对)、重叠对、交叉对、多向对等。上举联“海”“天”就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出现两次,此外还有“千秋地旋花,水曲山青包蔽木;百部山苏木,天蓝地锦应春花”,不仅“千百”“天地”“山水”草木”这样的数字、自然物、植物对偶十分工整,也有多处重现字,造成了回环咏叹、交叠感应之美。同样复现字的还有这副“沙地落花生,地连钱,花寨大怀熟地迎阳子;凤花披地挂,花冠木,地肤小顶冰花给客橙”,除了“大小”工对,“迎给”正对,重现字不展开谈了,读者作为思考题琢磨。
总之,古老的对联技艺,在古君笔下,变化万端,极尽奇巧,令人赞叹。平仄的规矩,广祥先生严格遵守,用不着举例。
古君文中除了有科学术语,也用大众语、流行语,如“肥肉厚酒、”“啃老”、“躺平”、“水客”。近一二十年一些国人爱用英文字母缩略词,而且风头渐盛,广祥书中用了十余处,但是在汉语名称后括注的英文,有利于“新风”和普通两种读者。
五、唯古君堪为此,凡读者均获益
古君能写出这样形式美妙、内容丰赡、理论正确的联文珠联璧合的奇书,我想得益于他的爱心、勤学和聪颖。爱国源于他正确的政治立场(例如,他虽与某些台湾名人交好,但遇到其“国”级官名时,就加引号),而正确的政治立场源于他敏锐的政治眼光,敏锐的政治眼光源于他的丰富阅历。他是由低层到中层再到上层逐步升进的,低层的经历使他关注、同情普通劳动者,为他们发声;中高层使他接触众多名人政要,学者硕儒,因而政治上更正确却又谨小慎微,见识上更广博又能判断是非,古君还有包容之心,本书几处都有表达。他勤学苦读,广泛求知,聪敏强记更不必说。比如由于我国中学课程的设置,古君没有专门学习过语言学,但我在本书和他的其他著作中察觉到了他在学习汉语语言学知识。

凡是读过古君书的人,都能获益,甚至是多学科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长见识,学知识,增认识,改旧识。我们要学到这么多知识,就要查阅大量资料,通读许多书,甚至钻研专著论文才能得到,花费的时间精力无疑是巨大的,而看广祥先生的书,他都替我们找好了,时间精力他花了,我们坐享其成就行了,何乐而不为?我说过,古君的书等于一部小型百科词典,大家或有共识。对于我来说,什么“强积金”、“太平绅士”就是长见识,“时间问题”就是改旧识。
古君的书,对于内地官方也有借鉴意义。比如借鉴香港的外佣政策规范我们的家政行业,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就业,还有推广中医药,给地摊经济便利,设法使人才回流等等。
我写得很长,不知能否让作者、读者满意?恳请批评指正。
2024年7月18日写于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