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教育线上论坛”在8月16日上午9点至8月17日晚上8点07分举行的第13期以双减”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策略及中国教育体系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系”为主题的线上论坛现已结束。此次主题论坛精英汇聚,思维激荡,热闹非凡。远见卓识,接连不断,学者观点,相互争鸣。此次主题论坛成效显著,是一场智慧的交融,是一场教育的探索。在活动结束之际,余音袅袅,活动之光,成果闪耀,分享互促,携手前行,为教育进步添力,为教育品质添力,为国家繁荣添力!现将此次论坛的诸多精彩之处综述如下,与君共享。
一、“双减”理念的多维阐释
经典论述(一)
孟国泰先生主张“多减”,认为人生没有预演,只有现场直播,应减掉预习课;真课堂要当堂完成,不留尾巴,减掉课后作业;教辅如同拐杖,康复后不应再依赖,减掉教辅助学;课堂不是刷题和玩套路的地方,减掉题海战术。强调课堂应是无情景不解题、无思维不解题、无价值不解题、无任务不解题。
经典论述(二)
王红顺先生提出在“双减”背景下,质量的获得方式需要改变,要以最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科学获得最大的效果、效益。减负提质的三原色是常规、教研、素养。过去靠“五苦精神”获得教学质量的方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五不准要质量”要求借助课程科学设置、课堂改革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
经典论述(一)
李映红校长提出要关注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语文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应用。
经典论述(二)
朱思启校长强调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不包办、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课前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实现当堂内容的真正掌握。教师要了解本节课学情,采取当堂评测的手段,体现学的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监测。
经典论述(三)
郭丽校长阐述真课堂的特点,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课堂应具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真实情境,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实现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经典论述(四)
王虎先生分享课堂“三有”(有趣、有法、有魂)和“三味”(韵味、真味、本味)。有趣指课堂要能吸引学生兴趣,有法是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魂则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引领。韵味体现在教学的艺术性和文化底蕴,真味强调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效性,本味注重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三、教学评价的变革思考
经典论述(一)
君(坛友)强调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和家校合作是相互关联的关键要素。学校管理为基础,课程设置是核心,教学改革是途径,评价体系是工具,家校合作是环节。通过它们的良性互动,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经典论述(二)
李信巧教授关注高考/中考选拔和分流机制的创新,提出多元评价(包括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学校和老师领导的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探讨中央教育政策在各地政府有效执行的问题,以及社会和政府科学支持教育的执行力和机制。
经典论述(三)
游手(坛友)认为教育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学生的发展通道,终结性评价是检测目标达成度和是否转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教育评价应简洁明了,避免复杂玄乎。
四、人才培养与教育整体
经典论述(一)
春风桃李(坛友)认为“双减”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起来、“深”进去、“讲”出来、“帮”起来。
经典论述(二)
宋文静校长分享学校在“双减”背景下英语学科作业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如作业备案审核、控制总量、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布置、激励创新、注重育人功效力戒偏怪,以及课堂教学围绕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教学组织与实施和课后作业设计三个环节开展。
经典论述(三)
郭丽校长指出中国教育体系与杰出人才培养紧密相关,教育体系为杰出人才提供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基础,但杰出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支持体系。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还就教育质量的内涵、拔尖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学评价方式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例如,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呵护奇才怪才偏才,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教学评价,应创新方式,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种形式。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各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分享观点,为“双减”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策略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期主题论坛的意义:
1. 理念更新:众多专家提出新颖教育理念,如孟国泰的“多减”,引导教育观念转变。
2. 方法分享:交流教学、作业、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方法,供同行借鉴。
3. 聚焦问题:深入探讨“双减”下的教学难题,明确改进方向。
4. 促进交流:各界教育人士相互学习,加强合作。
5. 人才思考:关注杰出人才培养,完善教育体系。
6. 推动改革:为“双减”落地提供思路,提升教育质量。
整理:郭丽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