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纪行
去岁暑假期间,携妻成都一行。首尾四日,收获不少感慨。
一、赴蓉
朝朝暮暮盼长情,
银汉双星夜夜明。
二十八年七夕月,
夫妻携手入川中。
8月22日,七夕之晚,我和妻座靠着座,坐在驰往成都的高铁上。
成都又称蓉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去成都旅游,是我俩多年的心愿。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
今年孩子北体毕业,在成都一家体育公司上班,有一个多月了。妻于是同我商量,暑假回皇甫老家休养,何不去成都一次,看看孩子,也可以一偿多年夙愿。这是个好主意。暑期快结束了,我和妻终于踏上了赴蓉的行程。
我和妻结婚,已经28个年头了。当年我到绍兴文理学院工作,除了有将近一年时间两地分居外,两人一直在一起,也经常携手出外旅游,但七夕之夜出行,这还是第一次。"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少游的佳句,但"飞星传恨,银汉迢迢",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所以,少游亦云,"柔情似水,忍顾鹊桥归路?"我想在这七夕之夜,夫妻相携,去看闺女,也是人生难得的际遇和情怀了。
到达成都已经快十一奌了,因嫌地铁换乘麻烦,打的前往女儿住处,曲曲折折,又花了近-个小时,到了。女儿在小区大门外迎接我们,灯光下,一袭长长睡袍,极其合身。我开玩笑说,"仙女七夕下凡了。"一家人欢欢喜喜上楼去。
女儿住在五楼,房间只有五十多个平方。她母女睡同一个床,老子只好睡在厅里沙发上。亲人相聚,何处不家,这也自然得很。洗漱已毕,各自睡去。
二、游武侯祠
王图霸业云何痴?
功过千秋黎庶知。
来者但询昭烈庙,
土人遥指武侯祠。
8月23日,一家早上外出吃过早饭。女儿自去上班,我和妻去游览武侯祠。
三国乃是成都的高光时期,刘备由荆入益,以成都为都。其伐吴军败,死亦归葬成都,史称惠陵,又依惠陵建庙,史称"昭烈庙”。诸葛亮六出岐山,死葬汉中勉县,先立庙沔阳。十六国成汉时蜀民又立庙于成都,唐时又移,与惠陵和昭烈庙成三角之势,明时更入祀于刘备殿侧,清时则于刘备殿后,单殿祭祀。
封建时代,天尊地卑,君主臣从。因此严格地说,这庙名曰"昭烈庙",甚是。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称它为武侯祠。可见,近两千年后,诸葛亮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先主刘备。杜甫在《蜀相》里说,"诸葛大名贯宇宙",确然。
抛开《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不论,客观地说,在士中,诸葛亮的确是两千年少有的得到广泛认同的不世出的人物。人们一般都称赞其隆中定策、联吴败曹,夺荊入益,南征北伐的远见和功业,更为其"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惋惜。但我更注重于他一生为其政治理想而奋斗,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一心为国为民,不谋私财,不贪权势的政治品格。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正因为他秉公善治,所以在蜀中历近两千年传颂不绝。史传诸葛美声,甚至誉益其子诸葛瞻,"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一想到这,丞相那"羽扇纶巾"的形象顿时在我眼中高大起来。
因脚力不佳,未游及惠陵即打的而返,下车后即遇大雨。因女儿中午班上不还,我
和妻在小区外用过午餐,回楼休息,发现后窗未关,打湿了床面,收拾了半天。下午入附近大超市采买东西。女儿新到成都,连厨具都没有购置。我和妻从绍兴带来了一套厨具,又买了水果、蔬菜、米面和碗筷,坐在超市外面歇息。不久女儿回来了,把东西接了回去。妻子下厨,不久饭菜的香气便在房间里飘了起来。这是女儿来成都后在家里吃的第一顿饭,也是我和妻来成都第一次自己开厨。一家三口围桌而食,一如绍兴那样,一时房间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三、游杜甫草堂
一生漂泊事全哀,
诗圣只合野老才。
可叹终身儒冠误,
我今亦上草堂来。
以前学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的就是杜甫草堂的事。草堂闻名己久,来了不能不游。8月24日,我和妻女在家里用过早饭,与妻乘车直奔草堂而去。
天宝年间,安史生乱,杜甫弃职,流落成都,受严武等友人之助,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修建了茅屋,这就是杜甫草堂。"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杜甫在这里住了四年,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他日观窗外"西岭千秋雪",夜听春雨"润物细无声",与同在溪边的黄四娘相处得很好。客人来了,他高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打开旧醅家酒相待。朋友走了,又唤邻翁隔篱对饮尽兴。浣溪、草堂,栖息了一颗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之心。
严武去世后,杜甫因失助又流落夔州。草堂不久即废弃。唐末诗人韦庄寻得旧址,重结茅屋,后来历代都有修葺扩建,遂流传至今。
整个草堂博物馆很大。我和妻进得门来,直奔草堂而去。浣溪从旁缓缓流过,茅屋草舍掩映在青草幽木之中。游人如织,我和妻挤在人群之中,将厨房、客厅、书房、主卧,以及"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次卧一一看过,这才细细地欣赏起其他景奌来。
杜公祠是祭祀杜工部的祠堂,里面还陪祀了黄庭坚和陆游二人。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之一,而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的。陆游初学诗于江西诗派门墙之内,又"剑南歌接秋风吟",继承了杜甫爱国主义传统。杜公祠此布局,有深意焉。
少陵碑亭茅草作顶,亭内树有一碑,上书“少陵草堂”四个大字,乃清代果亲王允礼所书。笔力浑厚,笔姿秀润。
诗史堂里用声光电等手段,展示了杜甫的一生,以及各期的代表作,使我们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了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年轻时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景淳"的大志,一生"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然终身流泊,不得其时,只能在成都"万方多难此登临",然他"北极朝廷终不改",诗笔著史,流传千古。儒冠多误身,历朝历代,像杜甫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知凡几。我边看边想,不能不为杜甫的遭遇而惋惜,不能不为他的精神而感动。
博物馆里还有千诗碑,陈列历代名人书写杜诗的木刻、石刻,我和妻一一看过,又奔草堂而去,徘徊在茅舍之外,浣溪之旁,贴近草堂的脉搏,去深深感受诗圣遗留的气息,久久不忍离去。
四、过汉中
茵茵绿稻密如毡,
红瓦白墙田里边。
昏睡车中惊外望,
如何一梦到江南?
游完草堂,又去帮女儿修理被大雨浸坏的相机,坐地铁返回女儿处。因次日要重返西安,便又帮女儿收拾一下房间。看到女儿这只有四五十米的房间,即使见惯人世聚散的我,也不觉有些萧然伤神。
天下父母,凡为中国人,通病皆是信奉再苦不能苦孩子,总希望自己这一代把苦吃尽,子女再不受一奌苦。这是我看着房子伤神的原因之一。其实,时代是进步的,孩子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起当年的我们,不知道要好多少了。
龙应台说过,父母子女之间,彼此的缘分不过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然而,亲情毕竟难舍,这不,我和妻不就追到成都来了?
川南秦北,临别依依,总得归去,无言便是千语。夜雨潇潇,辗转反侧,好不容易入眠,早上又起得早,坐上高铁后便昏昏欲睡,不知不觉,就行至汉中地界了。
汉中也下雨了,隔窗望去,远处青山如洗,云雾缭绕,近处水塘绿树,闪眼而过。稻田茵茵,块块如毡。青山之外,绿田之间,是那红瓦白墙的村庄。风景如画,乍看似又到了江南,我不由痴醉了。
生活在江南,己经有二十多年了。嵇山鉴水,小桥跨湖,山阴古道,明镜里行,兰亭风流,魏晋心印,绍兴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了。
然而,我终久割舍不下我的故乡,父母所居,我从小成长的地方。于是多年来,我和妻就像那天上的鸿雁,南北奔泊。也只有在放假,才在老家渡过一段时间。
白露将近,鸿雁南归。这不,明日在老家休息一天后,后日又要乘车南去,返回绍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