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北京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通过腾讯会议,组织举办了关于郁达夫《故都的秋》同题诵读练习的辅导讲座,会上北京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的文学顾问牧夫老师为大家讲了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朗诵指导老师宋淑燕从朗诵技巧方面为大家做了辅导。
大家好。
在北京的金秋里,今晚能在这里和各位共赏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是为了同题的朗诵。
青荷团长要我讲讲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我想大家已经做了些工课,也许在网上查了些与《故都的秋》的有关资料。为了不被网上误导,我还是想来谈谈《故都的秋》以及与作者的有关背景吧。
这篇著名的散文,写于1934年8月17日。1934年的7月,郁达夫携妻子王映霞及四个孩子有一次北方的旅游。他们“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往青岛,更要从青岛赶往北京(那时叫北平)”,为什么这么心切地“赶往北京”呢?就是为了饱尝一尝故都的秋。8月14日到达了北京,四天后写下了《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只是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吗?
是,又不全是。
郁达夫在同年的11月28日《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的游记中写道:“原因是为了映霞还没有到过北平,想在没有被入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有名的旧日皇都。”
这里,给我们传递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为了他的心爱的妻子,一是在被日本侵夺去之前。从这两个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家国情怀。但是家情在前,国怀在后。
我们知道,1931年9月18日东北三省沦陷,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郁达夫感受到了这种亡国的危机。所以,才有了结尾那一段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如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悲观中,感受着他的强烈的国怀。
但是,如果没有王映霞因素的存在,郁达夫能否还这么急促地“赶往”北平来尝秋?没有北平之行,是否还能写出《故都的秋》,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故都的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他的爱妻王映霞。这是他的“家情”,对王映霞强烈的爱的原因。
1927年1月中旬,郁达夫在上海的朋友孙百刚家第一次见到了杭州第一美女,只有19岁的王映霞时,就被王映霞的美征服了。他对王映霞说的第一句话是“好眼熟,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王小姐。”听听这话,与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的很相似。
那时32岁的郁达夫已是很有名气的诗人和作家了。第一个给他带来名气的作品,是他192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沉沦》,那个时候的中学生王映霞一定读过郁达夫的作品,有了印象。但王映霞知道郁达夫已有妻儿,作为新知识女性而又有理性的她,拒绝了。孙柏刚也对郁达夫说:你一个结了婚的人,就不要动这种心思了。
郁达夫也有招,一封又一封情书,攻了一年后的1928年2月,20岁的王映霞与32岁的郁达夫在杭州西湖大旅社举行了婚礼。同一个时间段,郁达夫的原配正是第三次临盆时。之前的半年,郁达夫曾给他的原配夫人孙荃写过很多次信:说他在杭州有人了,要离婚。知书达理的孙荃知道挽不回来了,很痛苦而又大度地成全了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后的十年间,他们的小日子过的是很惬意的,用王映霞的话说:当时我们家每月开支为银洋二百元,可说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一百元用于吃,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携爱妻及全家由杭州到青岛经济南抵北平,写完《故都的秋》后,又续东北行到北戴河,这一趟北上旅游,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名篇《故都的秋》你能说是在悲秋吗?
从网上看,大多对这篇文章点评的主基调是:清、静、悲凉。描绘的是悲凉的景物,流露的是悲凉的心绪。这种点评的主基调,当然是来自《故都的秋》的第一个自然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不可否认,《故都的秋》有“悲”的情怀。但绝不是那种“自古逢秋悲寂寥”式的“悲”而是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颂”秋。他积极地跑千里来北平“赶秋”就说明了这种积极主动式的感情。无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颂秋永远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选项。毛主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辽阔江天万里霜。”营造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蓬勃的秋景。是何等的壮阔。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昂扬着奋发的励志精神。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的秋深含情的着墨浸染,却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的在,是咏秋、颂秋的佳作。因为自有他的对他的妻子爱的情在。
在网上还可看到很多点评者,把“国怀”尽可能地放大。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浪漫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怀。这同样是误人的导引。也不可否认,郁达夫有着强烈民族的“国怀”,这从他的成名作小说《沉沦》中就体现出来了。但是,在写《故都的秋》时,他的感情还处在他炽热的对王映霞的“爱”中。《故都的秋》的美,也就在这里。
当然,至婚姻的十年后,也就是在写出这篇著名的散文四年后的1938年,因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三封情书的事发生,被郁达夫认为王出轨,郁达夫不认可王映霞数十次的忠恳的解释,并冲动地在《大公报》公开了这件事,又闹腾了两年后的1940年二人离婚。至此12年的婚姻结束。这是后话了。
至于用什么样的感情的基调朗诵这个节选的课件,宋淑燕老师从秋美的角度,内含深情地朗诵,我认为是符合这篇散文的主基调的,堪称朗诵经典。
请看郁达夫在这篇散文中写道:“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大家注意,“秋士”。是何等的赞美。对王映霞的爱和故都秋色美的赞誉跃然纸上。
谢谢大家。

关于《故都的秋》作品诵读讲几个问题
尊敬的牧夫老师好!诵友们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在线上相聚,我们共同讨论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感谢牧夫老师能热情的接受邀请,前来给我们辅导这首作品,刚才牧夫老师讲的很好,我也是受益匪浅,不仅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也了解了郁达夫诗人背后的爱情故事。
关于《故都的秋》朗诵作品的分析讲解网上有很多,大家有空可以去了解,今天我想就朗诵这部作品时,会碰到的几个问题说一下:
一,朗诵基调
这部作品网上有很多版本,我选用的这个节选过的版本,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时间长度合适,内容重点突出,读起来朗朗上口。作品通过描写秋晨、秋槐、秋雨、秋果和都市闲人等来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就是我们朗诵的感情基调。但大家注意:“悲凉”这个词,单独看这个词是形容人的消极和情绪低落的,在这里只是秋天的一个特点,是融情于景的一种写作手法,而不是指“秋”带给作者的“悲凉”。刚才牧夫老师也说到,不是那种:自古寒秋悲寂寥似的“悲”,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颂”秋和“美”秋。
二、情景再现
从第2段—第6段,每一段都有描写秋天的场景。例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比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还有“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等,读这些段落一定要注意:一是这些动感的词和方位词的诵读,重音的意思要表现出来,但不是有重音就必须重读,主要读出情景来,让人脑海里留下动感的画面。
二是要用生活中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受来读,不能端,不能刻意更不能拉腔拉调。但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地方可以稍微夸张一点,那就是模仿都市闲人的对话(举例: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场秋雨一场寒了)。
三是节奏不能平均,要有韵律,特别读排比句要有层次,要按照文字内容的意思来处理,该快的快该慢的慢。比如:“来的情,来的静,来的悲凉”;“一层雨后,云渐渐地卷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一段要抱团读 。另外,读这一段南国和北国之秋的对比时“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每一句句尾的词语气不能下坠,否则意思不连。
三、作品“儿”话音的处理
一般在作品里加“儿”字的才读儿话音,但这篇好多字没有“儿”字,我也处理成加儿化音了。我认为作品写的就是北京,这里的人特别是老城区的人说话都带有儿话音,有了儿话音听起来亲切,更有味道,所以加不加“儿话音”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我觉得加了会更好听。比如:“秋味”、“气味”、“有味”、“天”、“脸”、“烟管”、“斜桥影”、“奇景”、“熟人”、“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零头”等,这些“儿”话音都需要轻读。
四、注意作品里的字词和惯用读法
1、作品中,这些地方不需要加入情感,要跳出叙事的情节去读。比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间一段“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作品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地名的习惯读法
如:廿四桥,廿(念),这里仍读“24桥”
3、的、地、得的读法
在朗诵的习惯读法里,一般都读de。
4、容易读错的字词
{扫帚}sào zhou,潜意识qián yì shí还有秋雨哩,lī 轻读 、息列索落xī liè suǒ luó,露脸lòu、天可真凉了(喽)、英文Golden Days是黄金季节意思,可以读成黄金季节,也可以读成英文。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