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不缺精神
---记称多县珍秦镇中心寄 宿制学校普夏老师先进事迹
文/拉卡.索南伊巴
普夏,一位出生于 1971 年的藏族男士,不仅是中共党员,还拥有本科学历,更是一名备受尊敬的高级教师。1989 年 7 月,他满怀热忱地投身教育事业,自此开启了漫长而不凡的从教之旅。
三十五年来,普夏老师始终坚守在海拔 4300 米以上的基层牧区珍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的教学一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和退缩。在这片广袤而高寒的土地上,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教育事业,用一颗炽热的心点燃了无数牧区孩子的求知梦想。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普夏老师都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种种不适,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为牧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一、扎根基层、心系教育
1989 年 7 月 15 日,普夏同志以各门功课均位列年级前三名的卓越成绩,毕业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之际,主管局原本将他安排至称多县完全小学,但他却毅然主动要求前往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的纯牧区珍秦小学任教。
珍秦小学所处之地,平均海拔高达 4300 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到了极点。常年狂风呼啸,雪花纷飞,毫不夸张地讲,那里似乎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在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 1.6 摄氏度的雪域高原,普夏老师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与执着传承,用心书写着师道的真谛。
新分配到这里的教师,往往不到一年,便绞尽脑汁地设法调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农区和县城学校,甚至不惜改行到其他单位另谋出路。主管局曾多次给予他调往县城学校或局里工作的珍贵机会,他自己在人生历程中也拥有过不少改行的难得机遇。然而,自青少年时期便深深根植于心的那个魂牵梦绕的牧区教育梦,却从未在他心中有过丝毫动摇!
二、爱生如子,爱校如家
牧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大部分牧民分散居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选择走寄宿制办学的道路。作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普夏承担着多重角色,他既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充当学生生活中的父母。因为小学生年纪尚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老师悉心操心。
面对这样一群需要特别关怀的弱势群体,普夏的心中始终牢记着这样一句话:“做学生生活中的父母,错误中的大人,交往中的挚友。”他深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始终把育人工作置于首位,时刻关注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他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的良好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后进生,他更是加倍体贴和关爱,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心,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
普夏用他无尽的耐心和关爱,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他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关爱。
三、以身作则,不断创新
在教育的道路上,他始终坚信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正如他所言:“今天的我不重复昨天的我”,这不仅是对自我的鞭策,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和实践的探索。他深知,只有不断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1)、关心学生,关注全面发展
“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在他35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学生的成长而展开。他用善解人意的态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信任;用幽默随和的风格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诲。他深知,赞许和鼓励是激励学生的最好方式,因此总是用真诚的赞美去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扬起追求进步的风帆。同时,他用无微不至的关爱陪伴学生度过青春岁月,让他们在风雨中成长,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他几乎找遍了所有有课堂实录或视频在线的网站,利用空闲时间下载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力求在每一个学习机会中汲取新知识。他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灵活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他深信,只有共鸣的生命,才会激发出激情与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他致力于建立一种新型的“绿意”师生关系,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他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索和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他把学生视为课堂中的“红花”,而自己则是默默奉献的“绿叶”。通过自己的语言和理念,他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平等的课堂氛围,坚定学生的学习意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尊重,课堂的幸福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3)、积极参与教研,分享教学成果
在学校的教研工作中,他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与同事们深入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艺术,分享教学成果。他多次在校级和县域内开展公开课活动,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全县教师的广泛认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他在《新课程》、《成功教育》等重点刊物,以及青海藏文报、章恰尔、三江源藏文刊物上多次发表论文和作品,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领头雁”和带头人。
通过这些努力,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同事们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整个教育团队的共同进步。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激励着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他深知“教而不研则浅”的道理,始终以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与教研的双重领域里绽放着独特的光芒。他,就是普夏同志。
他不仅精心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更在教学之余,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在教研的道路上,他一直勤耕不辍,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每一次的课题研究,每一篇的教学论文,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力求为学生们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课堂体验。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积极投身于学校的社团活动建设。他敏锐地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当在新一代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于是,他毅然担任了学校社团活动中的“格萨尔王说唱课”。这门课程对于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了上好这门课,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他深入研究格萨尔王的传说和故事,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他四处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拜访民间艺人,向他们请教说唱的技巧和艺术特色。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表演,将格萨尔王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引导学生们感受说唱艺术的魅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说唱的技巧,更深刻地理解了格萨尔王文化所代表的勇敢、正义、智慧等品质。
他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白费。在 2018 年全州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果展示中,他指导的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科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藏族谚语”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表达方式,获得了二等奖。这些谚语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们的精彩演绎,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格萨尔王说唱”活动也获得了三等奖,学生们用激昂的声音和生动的表演,再现了格萨尔王的英雄风采。而“原生态拉伊”则以其淳朴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同样获得了三等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文化的传承。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教育的花园里默默耕耘,培育着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他又像一位文化的使者,在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传递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将继续在教育和教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更大的力量。
五、一份春华、一份秋实
当他踏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便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锚定了航船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将人生坐标定格在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宏伟轨道之上。他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犹如燃烧的烈火,熊熊不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崇仿佛高耸的山峰,坚定不移;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就似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在他眼中,自己所投身的教育事业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伟大使命。
身处当今这个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的时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为了他鲜明的标签。他,不仅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认可,更是凭借一颗赤诚之心收获了当地百姓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拥护。
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征程中,他荣誉满载,多次将校级奖项收入囊中。县级奖项他斩获了 8 次,州级奖项荣获 5 次,省级奖项也多达 5 次。2016 年 6 月,在青少年五好小公民“老师您好 我的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中,他当之无愧地荣获青海省“最具奉献精神奖”,这一奖项是对他无私付出的有力见证。同年 9 月,他捧回了青海省“乡村学校从教满 20 年”的荣誉证书,这张证书背后,是他三十五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和无悔付出。2021 年 7 月,他荣获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坚定党性和崇高奉献精神的最大肯定。2022 年,在全省藏语文优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里,他的教学叙事类作品脱颖而出,成功斩获二等奖。2023 年 11 月,他的藏语文课题《鞋匠的儿子》更是大放异彩,被评为青海省省级优质课,这无疑是对他卓越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再度高度认可。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纵然岁月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匆匆流逝,无情的风霜肆意拂过他的面庞,青春的绚烂光彩渐渐消逝,但他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怨悔之意。他在这看似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岗位上,满心欢喜、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心血。他用那宽厚坚实的双肩奋力托起乡村的一只只雏鹰,点亮希望的璀璨明灯,助力他们勇敢地展翅翱翔于广阔天空。他始终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箴言深深地铭刻在心底,甘愿化作默默吐丝的春蚕,立志成为辛勤耕耘的园丁,凭借无尽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精心培育,使得高原上的桃李绽放出馥郁芬芳,结出累累硕果。
【本文插图由 拉卡.索南伊巴 提供 】